第三句轉而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唐時折柳贈別之風最盛,所以人們見柳會引起別愁,聽到《折楊柳》笛曲也會有離恨產生。故此"怨"笛中所奏《折楊柳》勾起人們別愁。玉門關外,春風不願光顧,楊柳不綠,折柳也沒處去折。征人聽笛曲而怨,更怨這春風,怨情強烈,卻言"何須怨",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這首詩詩先寫玉門關外壯闊雄渾,但無生氣,因此轉而發征人之怨。怨什麼?怨春風!古時"春風"象征著皇恩,怨春風實質是怨邊塞士卒從來得不到朝廷的垂顧。全詩風格蒼涼悲壯,蘊藉深刻。
晚次鄂州--盧綸
讀前須知
安史之亂初起,詩人四處飄泊、居止不定。南行途中便寫下這首抒寫鄉愁國恨的優秀作品。
原文
雲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①。
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②。
三湘衰鬢逢秋色,萬裏歸心對月明③。
舊業已隨征戰盡,更堪江上鼓鼙聲④。
注釋
①漢陽:地名,今湖北漢陽縣。猶是:還需要。②估客:販貨的行商。③三湘:湘水總稱。湘水發源與漓水合流稱漓湘,下遊合蒸水稱蒸湘。又湘南湘潭、湘陰、湘鄉為三湘地名。泛指湖南全省。④舊業:指家園舊業。更堪:哪堪。鼓鼙:軍中用的大鼓入小鼓。此代指戰亂未停。
賞讀
首聯寫詩人望漢陽:濃雲散開能遠眺漢陽,這是詩人日思夜盼的第二故鄉。因此詩人心頭的烏雲也散去了,這句既虛又實,又為下文設下伏筆,"猶"更顯詩人感情驟落。次聯寫"晚次鄂州":看他人晝睡,聽舟人夜語,看似多麼平靜,字裏行間卻顯出詩人晝夜不寧的思緒。三聯展開想象:身居離家"萬裏"之"三湘",白鬢逢秋,對一輪明月,詩人該是多麼思念家鄉,淒苦之情溢於言表。尾聯詩人慨歎:詩人拋家舍業本來避亂,可這裏也是戰雲密布。到此詩人便把思鄉與憂國有機結合,全詩頓時意義不凡。
這首詩隻是詩人飄泊中的一個片斷,然而作者都以小見大,通過承轉連續,暗抒思鄉憂國的情緒,用詞平易而不求華麗,雖語平而情熾熱;抒情委婉含蓄,順暢自如。
江雪①--柳宗元
讀前須知
詩人被貶永州,精神上飽受打擊,神情悒鬱,於是便借描寫山水景物,頌詠隱居的漁翁來寄托自己的清高孤傲的情懷,抒發政治上失意的鬱悶苦惱。
原文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②。
注釋
①這首詩寫於永州。②蓑:蓑衣。以棕或莎草編成的雨具。獨釣句:大雪紛飛中獨自在江上垂釣。
賞讀
這首詩勾畫了一幅絕妙的圖畫:白雪茫茫,千山萬嶺悄然無聲,江中孤舟上,老翁頂笠披蓑獨自垂杆釣魚。然而細讀此詩,仍有深層意味:江山萬裏,大雪飄飄,一片純白,這不正是詩人皎潔的品行麼,孤舟垂釣不正是在寫詩人特立獨行嗎?以"千"和"萬"之廣博,比襯於"孤"與"獨",更能顯示詩人品行孤高。"千"引來的是"絕","萬"引來的是"滅",使得廣闊的背景更加沉寂,漁翁在這裏孤獨垂釣,"釣"字使景物產生動感,通過靜景與動景的對比,喻示詩人絕不與世俗同流的高貴品行。
用具體細致的筆調描寫背景,遠距離的虛略處理主要形象,使人覺得詩人身處景外,又似在畫中;精雕細琢和極度誇張概括並用,使這首詩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
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白色象征死亡,雪象征虛偽,也正是這樣的白雪,使這世界"滅","絕",籠罩在一片死亡的白色裏。麵對這樣的死亡世界,江上"釣"者猶如身處屍群而獨自存活。處此境地能作什麼呢?隻能是"獨釣寒江雪"。江雪有何可釣?也許是死亡的世界值得一"釣"吧。
這首詩運用誇張對比,突出主要形象,寫景幽寂潔美而寄意深刻。
烏衣巷①--劉禹錫
讀前須知
這是一首感古懷今,慨歎人世蒼桑、變換無窮的作品。作者借寫烏衣巷的今昔變化,暗示當時的豪門貴族也必然逃脫不了衰亡的命運。
原文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②。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③。
注釋
①烏衣巷:故址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南岸,三國時,吳國軍隊曾在此設防,士兵皆穿烏衣而得名。東晉時是豪門貴族聚居之地,後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成為尋常百姓的住處。②朱雀橋:秦淮河上的橋,離烏衣巷很近,麵對朱雀門。野草花:橋邊長滿野草,說明早已衰敗。③王謝:東晉宰相王導、謝安兩大士族。
賞讀
前兩句寫烏衣巷景色。朱雀橋因謝安曾在橋上建兩銅雀而得名,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市中心往烏衣巷必經之路,橋南岸即是烏衣巷。烏衣巷在東晉時為貴族居住,開國王導及淝水之戰主將都曾在這裏住。"橋""巷"其實指的是同一地點,隻為能呼起對曆史的聯想,同時使句子對仗工整。"野草花"即點當時的季節為春天,暗示名橋的荒涼冷落;"夕陽斜"給烏衣巷再抹上慘淡一筆。
後二句詩人不接上兩句寫,而宕筆寫空中燕子,雖未直寫卻比直寫效果更有力度。"舊時"聲名顯赫的"王謝堂"和現在的"尋常百姓家"通過燕子的"飛入"穿越時空,並置在一起,雖然此燕非彼燕,但取得對比效果的目的卻達到,一個"飛入"便也把詩人對發生如此變化的蒼海桑田的無限感慨帶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