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歲暮百草寒"到"惆悵難再述"為第二段。在這一段,詩人先寫登程,交待了歸家的季節、時間,描寫了歲暮時節極度的苦寒。然後交替使用描寫和議論方法,寫詩人在驪山道上的所思所想。詩人描繪了統治集團壓榨人民、奢侈享樂、醉生夢死的生活,揭示了社會的階級對立,指出人民忍受苦難的社會根源,對國家的命運充滿憂慮。
從"北轅就涇渭"至末尾為第三段。在這一段裏詩人先敘寫行程,渲染了一種冷寂不祥的氣氛,然後寫自己的家難。但他認識到苦難最深重的還不是自己,而是廣大的勞動人民,表現的不僅是個人的遭遇,而是整個社會的嚴重問題,加強了作品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可說是字字血,句句淚,感人極深。
這首詩以詠懷為本體,以紀行為線索,以"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的憂國憂民意識為主旨,詩作篇幅宏大,內容豐富,結構嚴謹。敘述、抒情、議論交互運用,感情深沉,格調悲壯,典型地體現了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整體風格。
登鸛雀樓--王之渙
讀前須知
鸛雀樓:一作鸛鵲樓,唐代名勝之一。在蒲州(今山西永濟)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故名。樓高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為登覽勝地,唐人留詩者甚眾,唯王之渙、李益、暢諸三篇能狀其景。此樓後為河水衝沒,因於城角樓留匾以存其跡。後人或以王之渙所詠鸛雀樓即蒲州城西南角樓,殊誤。這首詩為詩人登樓而作。
原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①。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②。
注釋
①依:沿著。②窮:盡。
賞讀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而望見的景色。寫的景象壯闊,氣勢磅礴,有尺幅萬裏之勢,而此樓之高迥,已見於言外。首句寫西望,以"依山"作"盡"的狀語,表現出隨時間推移的動景,時空疊合,情景交融,"依"有"依傍"義,也有"依戀"義。遙望白日依傍綿延起伏的群山西行,似乎依依不舍,不願沉沒,而終於半沉、"盡"沉,這就賦予白日以深厚情感,而詩人留戀美好光景的襟懷,也曲曲傳出。次句寫東望,以"入海"作"流"的狀語,表明黃河此刻未"入海",但她奔流不息的目的是"入海",這就賦予黃河以崇高理想,從而也表現了詩人的宏偉抱負。看吧:晚霞映照,河麵上飛濺起萬點金光,這條黃色巨龍,咆哮著奔向遙遠的大海,詩人的目光,也被帶到遙遠的地方。當然,大海還是望不見的,而詩人的心,卻早已飛向大海了。如果能看見海,那該有多好!於是水到渠成,轉出三四兩句。
題目是登鸛雀樓,自應先敘登樓,如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之類。然而這是五絕,隻二十字,必須字字揮發出最大效應,因而一開頭便寫樓頭所見。所見之景已極闊大,但詩人猶不自滿,因"欲窮千裏目"而"更上一層樓",登樓之意亦順便點出。構思何等精巧!此樓共三層,從結句看出,首聯乃一二層所見景象。特留最高層繼續攀登,讀者的精神境界亦隨之繼續飛躍。至於"更上一層樓"之後視野如何,因二十字已用完,不能再寫,也無須再寫,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空間。
後兩句既切鸛雀樓實境,又出於詩人的真實情感,興象玲瓏,非抽象說理,卻蘊含深刻哲理:站得愈高,看得愈遠;為了眼界更寬,所見更遠,就得層層攀登,向最高處邁進。
沈德潛,《唐詩別裁》評:"四句皆對,讀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說它"骨高",當然不錯。但四句皆對而不嫌其排的真正原因,乃在於兩組對句各有特點。首聯屬正名對,以嚴整的對仗展現雄闊的景象,形式與內容高度諧合。然而次聯如果仍用工對,便無流轉之勢,必流於板滯。作者改用流水對,"欲窮"、"更上"回環呼應,一氣旋轉,餘味無窮。
涼州詞--王之渙
讀前須知
這是一首王之渙在世時就已廣為傳唱的名篇,被喻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原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①。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②。
注釋
①一片:一座。孤城:指玉門關。萬仞:極言其高。②羌笛:古代羌族的管樂器。長尺餘,有數孔。楊柳:指《折楊柳》,北朝樂府歌曲的名稱。這裏一語雙關,一麵說羌笛哀怨地吹奏《折楊柳》的曲子,另一麵又借楊柳來象征春意與春天的來臨。春風:一作春光,也是一語雙關,一指春日和暖的風,一指朝廷對邊地軍民的恩澤。
賞讀
詩前兩句仿佛一幅色彩厚重的油畫。這是逆黃河向上看得來的。九曲黃河如一條絲帶迤邐彎曲飛上雲端;天上白雲靜止,"遠"和"上"寫出了長度和高度。如此優美凝重的造型,再加上黃白兩種亮麗的顏色相諧,構成了這幅油畫的背景。接下來詩人又點上"一片孤城萬仞山"。"孤城"比於"萬仞山",立顯山之高,城之矮。但城卻存在於這大川高山之間,地形險要之外。此城定然是戍邊堡壘,詩中又暗示:城中有征人存在。至此一幅油畫便完成了,但感覺畫麵中少了點生命的顏色。於是詩人轉而寫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