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漢魏六朝精典詩文欣賞(12)(2 / 3)

賞讀

在"開頭"到"猶抱"句為第一部分,寫琵琶女出場。開首一句中交待人物、地點、事件、時間,接下幾句為琵琶女出場的做好鋪墊,接著詩人抓住琵琶女"天涯淪落"不願見人來描寫她難言之痛。

從"轉軸"句至"唯見江心秋月白"為第二部分,通過寫琵琶女彈奏的樂曲來揭示其內心世界。本段前兩句突出一個"情"字;接下六句寫彈奏過程;最後以"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做側麵烘托;中間十四句借富有韻律感的形象語言摹寫音樂,運用形象化的比喻表現琵琶女技藝的高超。並借音樂的跌宕變化展現她起伏的心潮,為下文作了渲染。

從"曲終"句至"楚啼妝淚紅闌幹"。為第三部分,敘寫琵琶女的身世。本段第一句一係列的動作描寫,表現她克服矛盾,一吐為快的心理,"自言"以下則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筆調塑造了一個被侮辱、損害的樂妓形象。

從"我聞琵琶已歎息"到結尾為第四部分,寫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運激起的情感波濤中坦露的自我形象,通過"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條紐帶找到同感,抒發詩人遭貶的憂憤心情。

這首詩敘述、抒情、寫景、描摹相結合,揉進強烈的感情色彩,極力渲染描述歌女彈技精湛而身世苦難,塑造了一個典型形象,進而傾訴了對己遭貶的悲憤。故事回環哀婉,詩人描摹精彩,比喻生動,寫景富有感染力,使得本篇成為傳誦國內外的千古名篇。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讀前須知

這首詩是應考習作,故加"賦得"二字。詩作於貞元三年(787)。當時作者隻是十六歲的少年,拿著詩文謁見著作郎顧況。顧況讀了此詩深加讚賞。詩中,白居易將古草草和送別二者,統以萬物生生不息的哲理,意境清新且富於理趣,特別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更成為傳世名句。

原文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①。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②。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③。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④。

注釋

①離離:野草繁茂。原:郊野平地。②野火:喻毀滅的力量及痛苦。又生:表示一種烈火中再生的理想。這二句稱流水對,為千古絕唱。③遠芳:指遠處無際的草叢。芳,草叢。晴翠:在陽光的照射下野草反射出一種碧綠的顏色。翠,草叢的翠綠。古道、荒城:均是野草容易滋生的地方,也是行人經行的處所。④王孫:原指貴族後裔,此泛指出門遠遊之人。萋萋:野草生長繁茂,此點明送別者心中離別之意甚濃。

賞讀

這首詩首句便破"古原草"之題。這一聯看似平常,卻相當準確的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草生草滅,一年一遍,往複枯榮,意思寫得很平平,然而作者用"枯榮"來突出由"枯"到"榮"的春草,使句子頓生光彩,春草那種生生不已的狀況便噴湧而至。

承接"枯榮"而發展,由抽象到具象,"枯榮"便化作"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具體描述。大火焚燒,烈焰當空,野草傾刻便被毀屍滅跡。"野火燒"可見毀滅的力量之大。然而卻說"燒不盡",可見野草再生能力之強而又可引出下文。"春風吹又生"這一句非常簡樸,道出的真理又是很直接,但"又生"和上文"野火燒"對比,就顯得極為有力。以上是對一般意義上的草的描述,五六句一轉而至古原,"遠芳"可見原之大,"古道"、"荒城"便更顯出原的古老,暗扣題中"古原"。"芳"自"遠"侵,"晴"更顯得草"綠",進一步使草具體、生動;古道荒城更顯得草的生意盎然。

"又"字一轉寫了一個送別的環境。"王孫"是由楚辭"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演化而來詩人變原詩懷思遊子之意,為送別的愁情。芳草送別,每片葉子都飽含別情,意味深長。到此為結而又點出題中"送別"。

這首詩造句樸實自然,清新流暢;用字工整精巧,因字字得體使得全詩句句有情,語語有味,令人回味無窮。

憫農二首(其一)--李紳

讀前須知

這首詩表現農民所受剝削的深重,寄寓了作者對農夫的同情。

原文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賞讀

詩的前三句展示了一片天下豐收的景象,表現了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為第四句的從反麵作結作了鋪墊。第四句寫出農夫餓死的社會現象,與前三句展示的豐收景象形成截然對比,在對比中給人留下值得思索的問題。雖未明言,卻淋漓盡致地揭露了統治者搜刮的殘忍,榨取的無情。

這首詩選取人們熟知的事實,采用前後照映的手法,概括力極強,卻並不抽象、枯燥,具有簡樸厚重的風格。

憫農二首(其二)--李紳

讀前須知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對農民辛苦勞動的同情,和對貴族豪華奢侈的憤恨。是唐詩中最膾炙人口的詩作之一。

原文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