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柳--曾鞏
讀前須知
這是一首詠物詩,借描寫柳的旺盛生命力和長勢,來抒發自己的對現實生活的感想,內涵較為含蓄。
原文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花飛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賞讀
這首詩好就好在對柳的外觀形象的描寫,詩中連用"亂"、"倚"、"狂"三字,把柳的旺盛的生命和獨占春色的"狂"態,描繪的淋漓盡致。呈現在讀者麵前是一幅充滿蓬勃生機的圖畫,使人很難一下子看出詩的內意到底是什麼?這就是其內外意含蓄的結果。
不過,就詩的句式:"猶未……,勢便……"、"解把……,不知……"和"亂"、"倚"、"狂"這類詞語中所包含的固定的情感,使人們可以推知詩人的寄托:詩人由此聯想到現實生活中那倚官仗勢得誌便猖狂的人,他們雖然得勢於一時,猖狂於一時,終究逃脫不了時間的懲罰,這是對當時朝廷小人的斥責,是詩人對曆史經驗的思索和總結,有著一定的哲學意味,今天讀來仍令人尋味。
柳作為藝術形象出現在詩中由來已久。千百年來引眾多詩人為題材而吟詠,對它的評價也各不相同,都是從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受來刻畫柳的形象,抒發自己的感慨。
這首詩裏,詩人著重從"狂"字來刻畫柳的形象,是和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受有著密切關係。由感於柳的"狂"而聯想到現實生活中那些得勢一時、有恃無恐的勢力小人必遭覆滅。
登飛來峰--王安石
讀前須知
這是一首登覽詩,敘登臨之事,描傳聞之景,並從中揭示人生哲理。
原文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開。
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
賞讀
詩的前兩句是敘登臨之事,描傳聞之景。"飛來峰上千尋塔"點題,交待了登臨地點--飛來峰和峰上的千尋塔。為後麵的極目遠眺和抒發感慨作好鋪墊。說明登臨者已站到了最高處。詩人沒有描繪登臨時的所見所聞,隻描繪了一個登臨中沒有實現的傳聞,"聞說雞鳴見日升",這是為了進一步強調登臨之高。因為詩中要突出表現的就是站得高望得遠,無所遮礙。"聞說雞鳴見日升"一句巧妙地化用了前人詩句。傳說泰山日觀峰是"雞初鳴時見日出",孟浩然《天台詩》中"雞鳴見日出"。王安石融前人語如己出不露痕跡,可謂精於煉句。
"不畏浮雲遮望眼",托物言誌。"不畏"二字,把詩人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勇氣和膽識表現的淋漓盡致!詩人後來執政,不屈不撓地推行新法、無所畏懼的精神,在這首詩裏已露出端倪。作者又為什麼能"不畏"呢?"隻緣身在最高層",此句雙關。表麵理解,是說他站在千尋塔上,所以能極目遠望,遮不住視野。深層理解是說他在政治上能高瞻遠矚,認清潮流所向,實質所在,所以不致被一些表麵東西的迷惑,不會為小人的幹擾而罷休。此詩看似描景詠物,實則是在闡述人生哲理。
泊船瓜洲①--王安石
讀前須知
王安石於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開始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麵實行改革、史稱"熙寧變法",變法抑製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韓琦、司馬光等人強烈反對、成效不大。熙寧七年(1074)四月,王安石辭去參知政事的職務,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熙寧八年二月,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起複。這首詩就是作者從江寧奉詔入京路過瓜洲時所作。它抒發了作者對江寧的留戀心情和希望隱居山林的願望,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作品。
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隻隔數重山。②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③
注釋
①瓜洲:在江蘇揚州市南,與長江南岸的京口(今鎮江)隔江相望。②鍾山:在南京市東,是王安石的住處所在。③"明月"句:意謂自己何時退隱回歸舊居。作者《雜詠絕句》:"為問揚州月,何時照我還?"
賞讀
第一句,寫作者從京口過江到了瓜洲的距離很近,隻隔著一條大江,雖剛剛離去卻有著對江南的戀情。第二句,緊承前句寫詩人的視線由近而遠。由京口西移到鍾山方向,目注神移、具體交代出詩人留戀的所在。在瓜洲是望不見鍾山的,也不隻是相隔數重山。不可能望見,可他還是想極力遠望,這就表現出了詩人思鄉情切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