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兩句詩寫的是"思鄉"的情形,作者夜住瓜洲,仰望明月更勾起他思鄉之情。這首詩之所以千百年來傳唱不衰,是因為第三句詩寫的非常著名。其中一個"綠"字形象地描繪出春天的特點,生動地寫出了春風的功力,讚美了春風的可愛。這是詩人反複思考,修改的結果。據說,詩人在用這個"綠"字時,先後用了"到"、過"、"入"、"滿"等十幾個字,最後才選定這個"綠"字。由此可見,作者在煉字方麵是頗具匠心的。這第三句正是第四句的一種動力,正因為江南的美麗春色使詩人留意,第四句便水到渠成了:美好的明月啊,何時才可以照著我回到那美麗的江南呢?
"明月何時照我還",在對江南山水的留戀中,也反映出他對這次出山的憂慮,表現了他對政治鬥爭的厭倦。
題西林壁①--蘇軾
讀前須知
這首詩選自《東坡全集》。題,題寫。西林壁,西林寺的牆壁,西林寺是廬山的一所古寺。這首詩是作者在公元1084年遊廬山時,題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的,它通過觀察廬山的形態說明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深刻道理。
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②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①西林:寺名,一名乾明寺。②一作"遠近看山總不同"。
賞讀
這首詩是作者遊遍廬山之後帶有對廬山全貌的總結性的題詠。詩通過描寫廬山峰嶺綿延的景色特點,說明身在其中不能看清廬山全貌,引申出人們認識客觀事物必須出乎其外的哲理。詩既寫出廬山的風光特色,又給人們以深刻的啟示。
詩的前兩句定觀看廬山。看廬山的位置有六種: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作者隻用一個"看"字,其他意思自明,非常精煉。位置不同,觀察的結果也不同,作者隻點明"嶺"、"峰"兩種形態,其他如何,讓讀者自己去想象,而結論是明確的:千姿百態"各不同"。
後兩句詩寫觀看廬山的感受。第三句承上啟下,既總括看山的結果:看來看去不一樣,不知廬山真麵貌,又向讀者提出了問題: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最後一句表明作者的認識:因為自己置身山中,隻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當然就看不到整體,看不清它的真麵目了。這是詩人觀看廬山所悟出的道理它說明了對待任何事物都必須作全麵的,透徹的分析,而不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這樣才能獲得完整的本質的認識。詩人從觀賞廬山的自然美景中獲得深刻的認識。又能將這種認識和景物融為一體,用通俗的語言寫出來,使人讀了感到親切,受到啟迪。
書李世南所畫秋景(其一)--蘇軾
讀前須知
這首題畫詩是兩首中的第一首,作於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作者當時在京任翰林學士。
原文
野水參差①落漲痕,
疏林欹倒出霜根②。
扁舟③一棹歸何處?
家在江南黃葉村。
注釋
①參差:高高低低。這裏形容漲落的水痕。②出霜根:露出蒼老的樹根。③《畫繼》卷四載此詩,"扁舟"作"浩歌"。
賞讀
這首詩題詠的著眼處在於河床近岸的林木,從而呈現出一片清疏曠遠之景。
詩的首二句給讀者展示出一片蕭疏的水鄉深秋景象。先寫岸邊景象,由於深秋水落,岸邊不整齊地突出許多幹地。岸邊河床也由於水落而顯露出來。再寫岸邊的景物,秋風吹落葉,林木斜倒,霜根裸露。"出霜根"是由於"落漲痕"的緣故,寫出了深秋的意味。
三四句寫出遠景。這兩句詩提供的畫麵,展現出-舟棹向遠方,遠處黃葉林木數點,這是令人心神曠遠的自然景物。這時詩人問道,那條小舟一槳一槳地劃向何處?應該是回到江南的黃葉村吧!寫景物融入人情,發揮自己的想象。讀這二句詩,想象畫景,好象與舟中一同前往,心情無限舒暢。
這首詩前兩句重濃筆勾勒景物,給人親切的季節景物之感。後兩句發揮想象,寫出人情,感受在畫景之外。極耐人尋味,豐富了畫的趣意。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①(其一)--蘇軾
讀前須知
這首詩一題作《惠崇春江曉景》,或題作《書袞儀所藏惠崇畫》,是蘇軾於神宗元豐八年(1085)在汴京作一首題畫詩。
原文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