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宋詩精典詩文欣賞(2)(2 / 3)

賞讀

全詩緊緊扣住一個"憤"字下筆,含而不露,極富韻味。首句即以感憤開頭,"早歲那知世事艱?"詩人曆盡滄桑,久經挫折後,如今才認識到。"世事艱"。在這裏是正意反寫,在感慨中委婉地傳出了"憤"的所在及原因。"早歲那知"這一反詰,既表現詩人的認識過程,又構成強烈的激憤語氣。"中原北望氣如山"是說自己胸中的憤恨鬱積如山,將"憤"情加以物化,托情於物。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用十四個字分敘了兩次終身難忘的經曆。"瓜洲"、"大散關",都是戰略要塞。這裏詩人選擇最能代表的兩次經曆的事、景、地名聯結成句,而且兩兩相對,不用虛詞,不用動詞,充滿張力,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餘地,境界闊大,情感悲壯,這一聯描繪戰爭場麵、細致入微,繪聲繪聲,正如清人方東樹在《昭昧詹言》中評:"妙在三、四句,兼寫景象,聲色動人。"

後四句描寫晚年的境況,抒發歲月蹉跎,壯誌未酬的悲憤,對諸葛亮及其《出師表》表示崇高的敬意。"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寫的是當前的現實,筆調由高昂轉為深沉,衰歎自己壯誌未酬,兩鬢卻已斑白,一"空"字,便使上文的豪情壯誌化為了泡影,一個"先"字深含遺憾,表達了人生易老的慨歎。這聯寫得極其沉痛,通過自身的遭遇,表達了對誤國誤民的投降政策的無限憤慨。

為了遣"恨"泄"憤"和補"空",詩人把心思轉向了久逝的曆史。"《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當初諸葛亮壯誌淩雲,在《出師表》中發誓"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如今的當權者有誰象諸葛亮那樣以國家為己任,不實現北伐中原、統一國土的理想誓不罷休呢?這一聯借古諷今,感情激越,對全詩作了意味深長的結尾。

全詩沉雄悲壯,聲情激越,題為"書憤",卻不著一"憤"字,通過感歎、回顧,描繪以及懷古層層傳達,深為感人肺俯。

遊園不值--葉紹翁

讀前須知

葉紹翁屬江湖詩派,所作詩篇清新俊逸,別具一格。尤其擅寫七言絕句,這首《遊園不值》更是有口皆碑,被選入小學教科書也已經有很多年。題目"遊園不值"的意思就是遊人想去遊園,但去的不是時候,主人碰巧外出。詩人於門前等候良久,見園中景色春意盎然,興之所至,揮筆而就此詩。

原文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①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注釋

①憐:愛惜。屐:木頭鞋,鞋底有兩道高齒。扣:同叩,敲。柴扉:柴門。

賞讀

詩的前兩句,"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與題目"遊園不值"相吻合,敲打柴門許久卻不見有人來開,說明主人肯定不在園內,大概是外出訪友去了。具體園子的主人是誰,同詩人是什麼樣的關係,詩中沒有明示,但由詩的第一句,我們可以看出小園的主人所居環境幽靜,因為蒼苔是喜陰植物,多長於潮濕及人跡罕至的地方,詩人不忍心踩踏這些青苔,足見我們的推斷是正確的,而遠離塵世喧囂,自安於一隅,而且"門雖設而常關",想必是一位淡泊名利的高人逸士。詩中有人,一位是作者自己,另一位則是無緣相見、令人神往的小園主人,引人遐想。

詩的後兩句是寫景,"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整個園子的春意盎然,著一"滿"字而意境全出,但詩人並未止筆,接下來用"關不住"三字來表現"春色滿園"的程度,為什麼這樣說呢?第四句作了答複,是因為詩人於牆外見到"紅杏一枝"伸展出來。春天景色的特征,一是青青柳色,二就是這紛紛杏花。作者抓住典型事物,生發聯想,由"紅杏一枝"出牆來而想到牆內小園萬枝紅杏,由萬枝紅杏而想到"關不住"的春色滿園,這種朦朧的意象美,實在是令人回味無窮。

這首詩不僅點畫出春色滿園、生機勃勃的美景,而且也蘊含一定的哲理,一切具有生命力的、積極向上的事物,終究會衝破封鎖、阻礙!

盡管後人用"紅杏出牆"借指女人的不貞,但那隻不過是人們改變了詩的本意而牽強附會的戲言罷了。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楊萬裏

讀前須知

杭州的六月,酷暑難捱。詩人早晨送友人林子方,路過西湖邊,涼氣習習,沁人心脾。荷花遍湖,賞心悅目,詩人被美麗的大自然景色所征服,脫口而出,吟唱了這首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