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宋詩精典詩文欣賞(2)(1 / 3)

宋室南渡之時,在有主張抗金的宰相、三朝大臣李綱,有令金軍聞風喪膽的名將嶽飛,還有老將宗澤在東京。然而高宗趙構置國家民族利益於不顧,唯恐徽、欽二帝恢複中原後回京,自己要退位政,受一己之私驅使,采取逃跑政策,坐失戰機,南宋最終也淪難在蒙古的鐵蹄之下。同時,趙構也落得個遺臭萬年的下場,後人評價他說:"趙構是從頭到腳,滿身汙辱的皇帝,逃竄、乞和,投降是他的三個步聚"。

悲歌可以當哭,李清照身為女流,卻在慷慨悲壯的詩詞中表達自己的深切愛國之情,是那個時代強有力的"呐喊"。

臨安春雨初霽--陸遊

讀前須知

淳熙十三年(1186)春天,在家賦閑了五年的陸遊已有六十二歲,這時被起用為嚴州加府,由山陰被召入京,居於西湖畔。在赴任之前,寫下了這首《臨安春雨初霽》。

原文

世味年來簿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①

素衣莫起風塵歎,猶及清明可到家。②

注釋

①矮紙:短紙。作草。寫草字。細乳:形容沏茶時水麵泛起的白色泡沫。分茶:宋代流行的一種"茶道"。②素衣:潔淨衣服。陸機《為顧彥先贈婦》詩:"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此處化用其意,含有厭倦官場的意味。

賞讀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陸遊多年來一直未受用重用,自然閱盡人間冷暖,因此詩的開頭就用了這個獨具匠心的比喻,感歎世間人情薄得就象透明的紗。世情既然如此淡薄,又何必騎馬來到京城呢?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一聯寫得清新雋永,是陸遊的名句。這兩句描繪了一幅明豔生動的春光圖。陸遊這時寫得很含蓄深蘊,他雖然用了比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還是要表達自己的鬱悶與惆悵,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與自己落寞的情懷形成鮮明的對照。"小樓一夜聽春雨",正是說綿綿春雨如愁人的思緒。"一夜"正暗示了詩人一夜未曾入睡,國事家愁,伴著這雨聲湧上心頭。綿綿的春雨,由詩人的聽覺寫出;明媚的春光,則在賣花聲裏透出。寫得極為形象,傳說這兩句詩後來傳入宮中,深為孝宗所稱讚,可見一時傳誦廣泛。

"矮紙斜行閑作草",這一句實際暗用了張芝的典故。據說張芝擅草書,但平時都寫楷書,人問其故,回答說,匆匆不暇草書",也就是寫草書太花時間,所以沒功夫寫。陸遊閑暇無聊,所以以草書消遣。無事而作草書,睛窗下品著茶,表麵上看,是閑適恬靜的境界,實際上在詩人背後正藏著無限的感慨與牢騷,國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詩人卻在以作書品茶消磨時光,真是無聊而可悲,於是再也按捺不住心頭的怨憤,寫下了結尾兩句。

"素衣莫起風塵歎,猶及清明可到家",陸機的《為顧彥先贈婦》雲:"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不僅指羈旅風霜之苦,又寓有京中險惡。陸遊這裏反用其意,其實是自我解嘲。"莫起風塵歎",是因為不等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而回家並不是詩人的本意。"猶及清明可到家",實際是激憤之言,詩人因為偌大一個杭州城竟然容不得他有所作為,所以引發如此的感歎。

書憤--陸遊

讀前須知

陸遊擅長寫律詩,尤其是七律最多最佳,被譽為"南渡第一人"。這首《書憤》是其中膾炙人口、廣為傳誦的名篇。這首詩追懷壯誌意氣,痛惜壯誌未酬,寫得沉鬱頓挫,聲情激越,備愛後人讚賞,清代李慈銘《越縵堂詩話》曰:"全首渾成,風格高健,置之誌杜集中,直無愧色。"

原文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①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②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③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仲伯間!④

注釋

①早歲:年輕的時候。此詩為淳熙十三年(1186)閑居山陰時所作,詩人時已六十二歲。②樓船:高大的戰船。瓜洲渡:在今江蘇鎮江對岸的長江邊上。大散關:在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為宋金交界處的一個重要關口。這一聯隱括了詩人的兩段經曆。隆興二年(1164),陸遊曾在鎮江當通判;乾道八年(1172),陸遊在四川當幕僚時,曾到過大散關。③塞上長城:南朝劉宋時名將檀道濟被殺時,憤怒地對宋文帝時:"乃壞汝萬裏長城!"唐代名將李也曾被唐太宗比為長城。④出師一表:公元227年,諸葛亮出師北伐,臨行前向蜀後主劉禪上表,後人將這個表章稱為《出師表》。真名世:實在是舉世聞名。伯仲:古時稱兄弟間長者為伯,次者為仲,引申為衡量人物差等之詞。伯仲間,猶如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