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詞詠物,宋初並不多見。在寫作技法上,作者隻略施淡墨,輕加濡染,神韻便出。其間所體現的藝術風格,亦如其人,傲骨風清。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範仲淹
讀前須知
宋仁宗時期,西夏是西北方麵侵擾中原的強大敵人。康定元年(1040),範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陝西延安),在邊城的防禦上起了很大的作用。當地民謠稱"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這首詠歎邊防將士內心情感的詞就作於這一時期。
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①,衡陽雁去無留意②。四麵邊聲連角起③。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④。羌管悠悠霜滿地⑤。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注釋
①塞下:邊塞。當時延州是宋朝西北防禦西夏的軍事重鎮。②"衡陽"句:大雁毫不留戀荒寒的西北,向衡陽飛去。古代傳說,秋末科初,大雁成群結隊自北往南飛,到衡山回雁峰則止。③"四麵"句:軍中角號一吹,四麵邊聲(風號馬嘶)隨之而起。李陵《答蘇武書》:"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④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國的杭愛山。勒:刻。東漢和帝時,竇憲北擊匈奴,窮追北單於,"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裏,刻石勒功"(《後漢書·竇憲傳》)。後以"燕然未勒"喻大功未就。⑤羌笛,羌族的樂器。
賞讀
這首詞上片寫景,首句用"塞下"點明地點,用"秋來"點明節令,然後用"異"字點明荒涼之地的荒涼季節裏,風景與內地的差異,表現身處邊疆的人麵對邊塞風光的淒涼感受。二句寫南飛之雁毫無留戀的向南飛去。一是用來進一步襯托邊塞荒涼,二是借以表雁歸人不歸的淒涼思鄉之情。首二句是從視覺方麵著眼,第三句又從聽覺角度來寫,奇特邊地之聲與號角聲相繼而起,形成濃厚的荒涼氣氛。"千嶂裏"兩句又從視覺上把整個塞上荒僻的情景生動形象地描畫出來,而"孤城閉"三字又隱隱的透露出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
下片抒情,首句由"濁酒"引發對人的內心世界的刻畫。"一杯"與"萬裏"相對,表明濁酒消解不了鄉愁。"燕然"句引用典故說明戰爭沒有取得勝利,歸鄉之計還無從談起,既點明了鄉愁產生的原因,也流露出邊防戰士為國殺敵的心理。"羌管"句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此句一寫耳中所聞,一寫目中所見,無論所聞還是所見引發的都是淒涼之感,歸鄉之愁。"人不寐"句,表明作者徹夜難眠,補敘上句,而"將軍白發征夫淚"句,由將軍推及士兵,表明全體將士的感受。希望取得戰爭勝利,而戰事又毫無進展;思念家鄉親人,又要衛國戍邊。愛國之情,思鄉之意兼而有之,因而使將軍發白,征夫落淚。
這首詞表現了邊地生活的艱苦,也表現了將士們的英雄氣概。有淒涼之感而決不消沉,風格沉鬱悲壯。
蘇幕遮·碧雲天--範仲淹
讀前須知
這首詞寫羈旅鄉愁和離情別恨,低回婉轉中不乏沉渾雄厚,別具一格,獨樹一幟。
原文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①。
黯鄉魂②,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③。明月樓高休獨倚。酒人愁腸,化作相思淚。
注釋
①"芳草"二句:芳草直連斜陽外的天涯(暗指故鄉),無情地撩人鄉思。②黯鄉魂:思鄉使人黯然魂銷。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③"夜夜"二句:謂鄉思旅愁使人夜夜不能入睡,除非是偶得的好夢。
賞讀
上片寫景,景中含情。首二句交待時節,從高低兩個角度寫秋的蒼茫和蕭條。"秋色"二句視角轉向遠望,寫秋色綿延伸展和遠處的水波相連。"山映"一句,合前四句之景,將天、地、水三者容納在一句內,描繪其容彙渾成的景象,渲染了一種空茫、闊大、淒清的氛圍。"芳草"二句乘前景鋪襯,轉到懷人,見景生情,以芳草寄寓離情別恨,"斜陽外"極言憂愁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
下片直接抒情,"黯鄉"二句緊承上片末句,寫羈旅鄉愁。"夜夜"句極言思鄉之切。"明月"句表達了作者欲登高懷遠又怕登高懷遠的心情,充分地寫出了作者的鄉思之深與別愁之恨。末二句"酒入愁腸,化解相思淚",寫借酒消愁,不但沒有消去愁恨,反而變成淚水,倍加傷情。
這首詞作者寫得充滿柔情,千回百轉,但其所寫柔情畢竟不同於一般的婉約詞,它在低回婉轉中亦現沉雄清剛之氣。
清譚獻評此詞說它。大筆振訊"。(《譚評詞辨》)
曲玉管·隴首雲飛--柳永
讀前須知
這是一首寫兩地相思的的羈旅別愁詞。柳永一生仕途坎坷,隻做過幾任小官。宋代磨勘轉官,"須至京引對"(《春明退朝錄》上)。所以他踏上仕途後,經常同所愛的人離別,過著一種飄泊不定的遊宦生活,因而他筆下多羈旅行役、離愁別恨的詞作。
原文
隴首雲飛,江邊日晚,煙波滿目憑闌久①。一望關河蕭索,千裏清秋,忍凝眸②!
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別來錦字終難偶③。斷雁無憑,冉冉飛下汀洲,思悠悠④。
暗想當初,有多少幽歡佳會,豈知聚散難期,翻成雨恨雲愁⑤。阻追遊。每登山臨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場消黯,永日無言,卻下層樓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