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詞慷慨悲壯,氣勢雄偉,既是戰鬥的誓言,又是進軍的號角。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①--辛棄疾
讀前須知
作者閑居帶湖時曾到博山,這首詞是作者閑住帶湖時作的。辛棄疾通過追憶少年的時光,感歎滄桑多變的經曆,賦詩寫愁,含蓄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及前途的擔憂。
原文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②。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③。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注釋
①博山: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三十裏處,南臨溪流,遠望如廬山之香爐峰。作者閑居信州時,常往來於此。②層樓:高樓。③強說愁:勉強說愁,即無病呻吟之意。
賞讀
詞的上片寫少年時代天真樂觀,不知道什麼是愁。但卻喜觀登高望遠,為了增添詞的意境"強說愁"。作者寫出了自己少年時代的幼稚和單純,下片詞人寫自己歸宋三十年來,一直受投降派的排擠,壯誌難酬,報國無門,隻能過著閑居生活,虛度年華。"而今識盡愁滋味",一個"盡"字,概括了作者三十年來內心複雜的感受,但是,這鬱結於心的愁苦,又向誰訴說呢?"欲說還休",表現了作者痛苦矛盾的心情。"天涼好個秋",景語作結,形似輕脫,實則滌沉含蓄,景中寄情,令人欲哭無淚。
這首詞構思巧妙,運用對比,以"愁"作為貫穿全篇的線索,詞的篇幅雖短,卻概括作者大半生的經曆感受。詞句的重複運用,把少年的單純和"而今"時的複雜感受表達得生動可感。
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辛棄疾
讀前須知
這是辛棄疾寫給誌同道合的朋友陳亮的詞,1188年辛棄疾與久別的陳亮在江西鵝湖相會,縱談天下事,別後十餘天,辛棄疾作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詞。辛棄疾作此詞時應為五十歲左右,此間,辛棄疾已閑居二十年了,自歸宋以來,一生主張抗戰,收複失地,而朝廷卻一味屈辱求和,自己的理想與報複難已施展,心中非常愁悶,把這種既矛盾又複雜的心情全部表現在這首詞中。
原文
與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①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②。八百裏分麾下炙③,五十弦翻塞外聲④,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⑤,弓如霹靂弦驚⑥。了卻君王天下事⑦,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注釋
①陳同甫:陳亮,字同甫。為作者的摯友。②吹角連營:相邊的軍營接連不斷地響起號角聲。③八百裏句:八百裏範圍內的部隊都分到了熟牛肉吃。指作者當年所參加的耿京義軍的軍容。麾下:部下。炙:烤熟的肉。④五十弦句:各種樂器合奏出雄壯的邊塞樂曲。古瑟有五十弦。《漢書·郊祀誌》:"春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翻:演奏。⑤的盧:一種烈性快馬。《相馬經》謂:馬白額入口至齒者名的。《三國誌·先主傳》引《世語》載,軒在荊州遇危難,所騎的"一躍三丈",過檀溪而脫險。⑥霹靂:雷聲。北狀弓弦聲。《北史·長孫晟傳》:"突闕之內,大畏長孫總管,聞其弓聲,謂為霹靂。"⑦天下事:指軍國大事。此指抗金光複之大業。賞讀
這首詞題為"壯詞"可謂名副其實,因為它形象地描繪了抗金將士的豪邁氣概和雄心壯誌。
上片首句"醉裏挑燈看劍",詞人通過對自己酒醉時,挑高燈火,端詳寶劍情形的描繪,形象地表現出自己抗戰殺敵的迫切願望。"夢回吹角連營",緊承首句,詞人寫自己夢中又回到當年的抗金戰場上。接下來兩句,極力渲染了軍中的戰鬥氣氛,表現了將士昂揚的鬥誌。"沙場秋點兵"承前二句撲麵而來,把抗金部隊雄壯威武的陣容,寫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下片首二句直承上片末句,寫抗金英雄飛馳戰場,英勇殺敵。三四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寫英雄實現了自己殺敵報國的理想。這裏的英雄實際上是詞人的化身。結句"可憐白發生",筆鋒突轉,揭示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夢境與現實的強烈對比,表現了詞人壯誌難酬的無限感慨。
這首詞寫得豪邁高昂,氣勢磅礴,上片與下片內容一氣貫通,結構獨特,富有創造性。
揚州慢·淮左名都--薑夔
讀前須知
這首詞的小序交待了寫這首詞的緣由。淳熙丙申(1176)的冬至日,作者經過淮左名都揚州,看到四處蕭條的景象,感慨今昔,故作此詞,表達了作者對金兵暴行的憤慨之情。
原文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①。夜雪初霽,薺麥彌望②。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③,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④。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⑤。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⑥。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⑦。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