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書。

【賞析】

《公羊傳》、《左傳》、《穀梁傳》是著重闡釋《春秋》的三本書,其中,《公羊傳》與《穀梁傳》主要用問答的方式解釋《春秋》,《左傳》主要用事實解釋《春秋》。

【原文】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譯文】

儒家的經典著作熟讀並理解後再去讀諸子百家的書,但在閱讀時要選擇重要的來研讀,並且牢記所載事實。

【賞析】

文中要求以熟讀“經書”作為研讀諸子百家的開始,讓後世的讀書人學習儒家思想的精華。

【原文】

五子者,有荀(即戰國時期的荀況)揚(即漢代的揚雄),文中子(即隋代的王通),及老莊。

【譯文】

“五子”是指荀子、揚雄、王通、老子與莊子。

【賞析】

荀子(約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趙國人,著有《荀子》,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

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西漢學者、辭賦家,字子雲,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書。

王通,隋朝學者,字仲淹,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人。

門人私諡曰“文中子”,著有《文中子》。

老子(約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裏人,著有《老子》。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戰國時代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著有《莊子》。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人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都是所處時代的佼佼者,其思想對後世影響較大。

【原文】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係,知終始。

【譯文】

讀通了儒家經典著作以及諸子百家之書,就可以讀各種的史書了。從史書中考察曆代帝王的宗族係統和各國的興亡之路,懂得各國盛衰的原因,以便使自己了解中國曆史發展的概況。

【賞析】

我國曆史源遠流長,並且有著光輝燦爛的曆史文化。學習和發揚我國的優秀文化,就要了解我國的曆史。讀各種史書時,要考察曆代帝王的宗族係統和各國的興亡之路,增長自己的學識。

【原文】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譯文】

從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這三位帝王都是上古時代的人,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賞析】

伏羲氏、神農氏、黃帝,這三位帝王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人物,被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相傳伏羲氏教會人們結網捕魚和畜牧,神農氏教會人們種植莊稼,黃帝教會人們織布做衣。

【原文】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譯文】

唐堯和虞舜被後人稱為“二帝”,他們都把國家禪讓給德才兼備的人,並沒有傳給他們的兒子,唐堯把帝王之位禪讓給虞舜,虞舜把帝王之位禪讓給大禹,因為他們沒有一點私心,任人唯賢,造就了一番太平盛世。

【賞析】

唐堯是位有賢德的帝王,深受他的臣民的擁戴和敬重,當唐堯死後,便把帝位禪讓給德才兼備的虞舜做繼承人。當然虞舜沒有辜負唐堯的重托,他把國家治理得井然有序,更加地繁榮。他們所處的這段曆史時期,被後人稱為盛世,是中國上古曆史上的黃金時代。

【原文】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譯文】

夏朝的開國君王大禹,商朝的開國君王湯,周朝的文王、武王,他們被後人稱為“三王”。

【賞析】

禹,姓姒,亦稱大禹,夏禹,上古治水英雄,他是夏朝的創建者。湯,又稱武湯、武王、天乙、成湯、成唐,甲骨文作唐、太乙,一稱高祖乙,他是商朝的建立者。周文王,姬姓,名昌。

古公亶父之孫,季曆之子。商紂時為西伯,亦稱西伯昌。季曆死後,其子姬昌繼位,他就是日後著名的周文王。他在位50年,主要功績是為滅商做了充分準備。夏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國家。這幾位人物在曆史上都是有過貢獻之人。

【原文】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譯文】

大禹把帝位傳給他的兒子後,國家從此就為一個家族所擁有。從夏朝的建立到夏桀的滅亡共經曆四百多年,從此就結束了它的曆史。

【賞析】

大禹把帝位傳給他的兒子啟之後,從而變古代的禪讓製為世襲製,這種製度在曆史上持續了幾千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真正地結束了古代的世襲製。可以說中國古代的世襲製是夏朝的君王大禹開創了先河,接下來的曆代王朝依次進入一個宗族統治的時期。

【原文】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譯文】

商湯舉兵推翻了夏朝最後一個君王夏桀的統治,建立商朝。

從商朝建立到商紂的滅亡,共經曆六百多年,從此就結束了它的曆史。

【賞析】

紂王是商王朝的最後一個國君,是曆史上有名的暴君。由於他荒淫無度和殘暴施政,民眾痛苦不堪,怨聲載道,都十分痛恨他。

【原文】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譯文】

周武王舉兵討伐紂王,在牧野一戰商朝滅亡,建立了周朝。

周朝統治的曆史最長,前後延續八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