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知識有深淺難易之分,應先學習較淺易懂的知識,然後再去學習更高深的知識。古人把易懂好學的《小學》、《論語》、《中庸》、《大學》、《孟子》、《孝經》等書作為學生最先學習的書本。要學習深奧的六經,隻有讀懂《孝經》書中的道理,再把“四書”讀熟了,才能領會到《詩》、《書》、《易》、《禮》、《春秋》、《樂》書中的道理。
【原文】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譯文】
《詩》、《書》、《易》、《禮》、《春秋》、《樂經》(已失傳)稱“六經”,應當研究思考。
【賞析】
“六經”是中國古代經典文學的組成部分,也是古人學習知識的書本。讀“六經”要研究思考它,這是一種讀書的方法。
【原文】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譯文】
《連山》(已失傳)、《歸藏》(已失傳)、《周易》是有關占卜方麵的書,其中《周易》這本書寫得更詳盡。
【賞析】
《周易》名列五經之首,周易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中華建築、音樂、醫學、紀年等等,無不與周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周易》一書揭示了宇宙間事物發展、變化的自然規律,並運用八卦預測自然界、社會和人本身的各種信息。
【原文】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譯文】
《書經》的內容分為六個部分:典,謨,誥,訓,誓,命,其中文字含義非常深奧。
【賞析】
《書經》是一部研究性價值很高的曆史資料,它記載了六個方麵的內容,一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是治國計劃;三是大臣的態度;四是國君的通告;五是起兵文告;六是國君的命令。
【原文】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譯文】
周公寫了《周禮》一書,其中記載著“六官”製度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給後人留下治理國家的典範。
【賞析】
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弟。因封地在周(今陝西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
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周武王死後,由周公幫助成王輔佐朝政,由於他有賢德之才,把國家治理得十分富強。他還製定周禮,分官設職建立國家的政治製度,“六官”即六卿,包含了天官:吏部大塚宰;地官:戶部大司徒;春官:禮部大宗伯;夏官:兵部大司馬;秋官:刑部大司寇;冬官:工部大司空,分屬於天子之下,各司其職管理國家大事,為後世保存了良好的政治典範。
【原文】
大小戴(大戴即戴德,小戴即戴聖),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譯文】
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分別著有《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其中傳述和闡揚了聖人的言論。由於古代“禮”和“樂”
常合在一起,而《小戴禮記》中收了《樂記》,所以《禮記》一書使“禮”與“樂”完備無缺。
【賞析】
戴德,字延君。西漢時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又據《成安縣誌》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東南)人。漢代禮學家,今文禮學“大戴學”的開創者。任信都王(劉囂)太傅。宣帝時立為博士,稱“大戴”,也叫“太傅《禮》”。曾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等的論述編成《大戴禮記》八十五篇,今殘。戴聖,字次君,西漢梁(郡治在今河南商丘)人。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尤重《禮》學研究。與叔父戴德及慶普等人曾師事經學大師後蒼,潛心鑽研《禮》學。三人苦心鑽研,各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學說體係,成為今文禮學大師。
今文禮學“小戴學”的開創者。戴德號稱“大戴”,戴聖被稱為“小戴”,二人合稱為“大小戴”。小戴對於傳播和發展《禮》學有一定貢獻,《小戴禮記》被列為儒家經典,“三禮”之一,唐時被稱為“大經”,明時已取代《儀禮》成為“五經”中的《禮》。《小戴禮記》一書在中國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為後人研究和發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原文】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譯文】
《國風》、《大雅》、《小雅》、《頌》被人們稱為“四詩”,這些詩歌內容豐富、感情深切,人們應當去誦讀。
【賞析】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員員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遠世紀)約五百餘年間的詩歌,其中《風》、《雅》、《頌》三部分,是依據音樂的不同來劃分的。《風》是樂曲、樂調的意思。《國風》是指員緣個諸侯國和地區的地方音樂,共員遠園篇;《雅》是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王畿之地的音樂,計大雅猿員篇,小雅苑源篇,共計員園緣篇;《頌》是宗廟樂歌,計周頌猿員篇,魯頌源篇,商頌緣篇,共計源園篇。
《詩經》全文共計猿園緣篇。《詩經》一書中所包含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反映當時複雜的社會形態,有的反映勞苦民眾的生活狀況及思想感情等。
【原文】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譯文】
由於周朝社會的逐漸衰落,《詩經》也就漸漸地被人們冷落,於是孔子著《春秋》這本書,在這本書中隱含著對當時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善惡言行的分辨。
【賞析】
《春秋》是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其主要內容記載春秋時期統治階級的政治活動,包括諸侯國之間的征伐、會盟、朝聘等;也記載一些自然現象,如日食、月食、地震、山崩、星變、水災、蟲災等;經濟文化方麵,記載一些祭祀、婚喪城築、宮室、搜狩、土田等。
【原文】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譯文】
公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穀梁赤所著的《穀梁傳》被稱為“三傳”,這三本都是解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