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武王駕崩後,楚文王即位了。這時的卞和已經心灰意冷,放棄了進獻美玉的想法。走投無路,失去雙足的他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幹了,接著流出來的是血。

楚文王得知後,感慨萬千,派人去問卞和說:“因為犯了欺君之罪而被刖刑處罰的人很多,但你為何格外傷心呢?”

卞和回答說:“我並不是哭自己被處罰的遭遇,而是痛心如此的寶玉被當成石頭,忠貞之人卻被當成了欺君之徒啊!”

楚文王聽後,幹脆派人剖開了這塊璞玉,果然見到了這塊稀世美玉。為了銘記這件事,也為了平複忠貞的卞和受辱的心情,楚文王就把這塊美玉命名為了和氏璧。

古人愛玉的情之深,意之切,在和氏璧中可見一斑。卞和受刑而不忘獻玉的執著,寶玉幾經沉浮、終於得以賞識的感情結合在了一起,古人將和氏璧視為傳世美玉,把卞和獻玉的典故傳為美談,這其實也是君臣之間互求美德以待,不受蒙蔽的情懷。

其實不僅是天子賢臣,就連民間百姓對玉的感情也是一樣,因為我國的玉文化實在是太久遠了,這在我國的成語中都有體現。

比如:一個賢能的人,有小小的缺點,就叫“美玉微瑕”;形容一件物品十全十美,則是“完美無瑕”;秀美的女孩,她婀娜多姿的體態是“亭亭玉立”;有氣節的士人們寧願保持高尚的氣節死去,也不願屈辱過活的情結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等。

因為玉的美好,古人將其加工成各種玉器仍不夠表達對玉的喜愛,精心加工過的、小巧玲瓏的玉佩就成了古人們愛不釋手的賞玩之物和裝飾品。

新石器時代的玉佩以動物飾最多,有魚、鳥、龜、蟬、豬首龍形佩等,一般器形不大,多為立體圓雕,也有片狀浮雕動物,以寬陰線紋為主,手法簡單但傳神,具有神秘感,有的佩飾用於佩戴,有的可能用於宗教禮儀。

商周時期,人們對玉佩的喜愛之情更加深厚,王室和各路諸侯都把玉當作自己的化身。他們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每一位士大夫,從頭到腳,都有一係列的玉佩飾,尤其腰下的玉佩係列更加複雜化,所以當時佩玉特別發達。

春秋時期,以動物為原型的玉佩逐漸向小型化發展,浮雕多而圓雕少,有鹿、虎、牛、羊、豬、馬等,小鹿有的作回頭狀,非常生動。

戰國至漢代,玉雕動物佩飾題材廣泛,不僅有常見的動物形象,還出現了辟邪、天祿等神獸。這一時期的動物玉佩浮雕、圓雕皆有,抽象、寫實風格兼備,動物刻畫形神兼備,線條有力,技藝高超。

那時的玉佩繁縟華麗,甚至有用絲線串聯數十個小玉佩結成一組的雜佩,如玉璜、玉璧、玉珩等,用以突出佩戴者的華貴威嚴。

魏晉時期的動物玉佩仍以辟邪、天祿等神獸為主,但其工藝水平遠不及漢代。男子佩戴的漸少,以後各代都隻是佩戴簡單的玉佩,而女子很長時間裏依然佩戴雜佩,通常係在衣帶上,走起路來環佩叮當,悅耳動聽,因此“環佩”也漸漸成了女性的代稱之一。環佩在樣式和佩戴方式上也是不斷變化的。

唐宋時期,動物玉佩的題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天祿佩、辟邪佩幾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駱駝、孔雀等佩飾,造型以寫實為主,雕刻粗獷灑脫,線條簡練傳神。

宋代是一個手工業和工商業空前發展興盛的時代,國富民強,文化發達,民間用玉也較前朝為盛,大量出現各種玉佩飾,玉用器。兩宋玉器承襲兩宋畫風,通常畫麵構圖複雜,多層次,形神兼備。

宋代的佩飾分為玉束帶、玉佩,用具有玉輅,玉磬,禮器有玉圭、玉冊等等。內廷專設有玉作,玉料由西域諸國進貢。

金元時期,動物玉佩呈現出獨特的少數民族風情,其中“春水玉”和“秋山玉”最具特色。前者刻畫春天野鴨、天鵝戲水,鷹鳥捕獵的場景;後者刻畫幾隻動物穿逐於森林之中,描繪北國秋天的狩獵和自然風景。

明清時期,動物玉佩的品種和數量都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神獸佩、生肖佩、家禽佩等應有盡有,還有鵪鶉佩、雙獾佩等前朝罕見的動物玉佩,以圓雕小件為主,片狀佩很少見。雕刻風格趨向柔美、和諧,宮廷玉佩刻畫繁縟,製作精美,民間的玉佩線條簡練,造型質樸。

明清時的百姓喜歡佩帶各種玉佩飾。富裕的人上到帽簷前飾,中至玉腰牌,玉掛件,下至玉鞋扣,幾乎全身上下都是玉。即使家境一般的人也會帶個玉手鐲、玉耳環,玉扳指等。

那時包括玉佩在內的玉製品所用的玉料,大多為青玉、白玉、青白玉等。其中特別以產於新疆和田的羊脂白玉最為名貴,黃玉也同樣價值不菲。

除了動物紋玉佩,吉祥圖案的玉佩也很多,比如富貴萬年、平平安安等。各種傳統圖案形式多樣,寓意深刻,數不勝數。玉佩濃集了中華玉石文化的豐富內涵,是華夏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光彩奪目的奇葩。

玉佩與其他珠寶飾品不同的是,它在對人進行裝飾的同時,更在乎於人們的精神感受,已成為人們精神寄托的直觀物質表達形式。在強調個性化和注重精神感受的現代,佩戴蘊藏有豐富東方文化內涵的玉佩,將更能體現出自己的個性、品味和民族氣質。

千事萬事,吃是大事。

千句阿彌陀,一句死孤亡。

千家勤勞,萬家辛苦,隻為地主這一戶。

千貫買田,萬貫結鄰。

千個師傅千個法。

千零合一整,芝麻不能吃飽人。

千丈麻繩,總有一結。

千不娶妻,百不做衣。

千株瓊,不怕家裏窮。

千棕萬桐,永世不窮。

千挖萬挖,當不到老板嘴一喳。

千,千有個頭;萬,萬有個尾。

千枝連根,十指連心。

千根木頭隨排走。

千斤繩從細處爛起。

千斤的繩子,還是從頭搓起的。

千經萬義,孝義為先。

千高萬高,人心最高。

千刀割不斷的親戚。

千魚萬肉,不如飯一熟。

千條蜈蚣,隻能走一條路。

千口吐沫淹死人。

千賒不如百現。

千主張,萬主張,還要自己作主張。

千錘打鑼,一錘定聲。

千招怪不如一招怪。

千貫置金,萬貫置鄰。

千日胡琴百日簫。

千日晴不厭,一日雨落便厭。

千隻有頭,百隻有尾。

千條龍,萬條龍,主人愛了是真龍。

千家人吃藥,一個人給錢。

千主張,萬主張,黃金難買自主張。

千萬滴口水成江湖。

千槳萬篙,比不得破篷撐腰。

千死敢當,一饑難忍。

千般容易學,一竅最難通。

千狠萬狠,氣力為本。

千差萬差,賠罪勿差。

千裏寄鵝毛,禮輕人情重。

千裏有緣巧相逢。

千裏不同風,百裏不共電。

千裏長堤,潰於蟻穴。

千山萬鬆,吃穿不空。

千靠萬靠,不如自靠。謙受益,滿招損。牽動藤兒帶動瓜。

牽一發而動全身。

牽零落整,聚少成多。

牽瞎子過橋,渡一節是一節。

牽著不走打著走。

牽牛徑人田,田主奪之牛。

牽牛上不得樹。

牽牛喝水,先打濕腳。

第六節 qián

錢用藥水煮過。

錢能通天,勢能壓人。

錢大買錢二。

錢能通神。

錢可使鬼。

錢財養人又養發。

錢財就是試金石。

錢財如糞土,人格值千金。

錢財如糞土,麵子值千金。

錢是活寶,用哪哪好。

錢是活財,有能力就能來。

錢是活財,用光再來。

錢是人身上的汗,出了一陣又是一陣。

錢是硬門檻。

錢是命,命是錢,錢跟命兩相連。

錢是精神飯是鋼。

錢是常來之物。

錢是人之膽。

錢是用的,水是流的。

錢銀是血汗,錢銀是血脈。

錢銀出在地畝。

錢多不得差,錢少不得好。

錢多勢力大。

錢在前頭,人在後頭。

錢落公人手,魚落貓兒口。

錢落賭場,書落考場,人落戰場。

錢出吉家門。

錢出急家門。

錢出在布眼裏。

錢到人不到,免罰。

錢到公私散。

錢不露白。

錢不怕戳手。

錢不錯用,工無枉使。

錢不對,不賭;人不對,不賭。

錢不行空路,人往利邊行。

錢可通神路,也能通鬼路。

錢難弄,屎難吃。

錢難賺,藥難吃;喇叭好吹氣難出。

錢壓奴輩,藝壓當行。

錢歸大堆。

錢歸正算,米歸鬥量。

錢官司,紙道場。

錢長錢,不費難。

錢糧有數,用時無數。

錢刀利手。

錢沒兩個不響,人沒兩個不吵。

錢無耳,可使鬼。

錢要用在正路上。乾坤一台戲,日月兩盞燈。前客讓後客。

前船就是後船眼。

前輩人未老,後輩人上來。

前麵不聽,後麵問信。

前麵口甜甜,後麵藏把鉤鐮。

前厝人訓子,後厝人子賢。

前官斷,後官案。

前毛毛不下,後毛毛不停。

前手不托後手。

前緊後鬆,前鬆後緊。

前照七,後照一。

前照一,後掩百。

前妻臭,後妻香,第三個婆子趕著叫娘。

前半世做了老實人,後半世可以騙騙人。

前半夜替自己想想,後半夜替別人想想。

前事不計,後事免提。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前走後攆,錯路不遠。

前腳踏穩,再移後腳。

前留三步好走,後留三步好退。

前三十年好治,後三十年難治。

前三十年看父教子,後三十年看子敬父。

前三十年的貓,後三十年的狗。

前三十年睡不醒,後三十年睡不著。

前有爺,後有娘,有事不敢作主張。

前有管鮑,後有慶廉。

前有車,後有轍。

前世有緣今世結。

前世無冤,今世無仇。

前世修得到,下床就是灶。

前世打爺罵娘,這世折磨跑堂;日上馱千人呼喝,夜裏八腳眠床。

前頭怕狐狸,後頭怕野貓。

前頭人跌倒,後頭人紮滑。

前頭個狐狸跌下井,後頭個狐狸沒有醒。

前頭擺清水,後頭豬呷潲。

前頭烏龜爬壞路,後頭烏龜照路爬。

前頭追著麻雀鳥,後頭丟了老母雞。

前頭賣生薑,後頭說不辣。

前頭踹個草,後頭跟著跑。

前人挖井,後人吃水。

前人開路後人行。

前人跌交,後人小心。

前人跌倒,後人做忌。

前人強,還要後人強。

前人苦治,後人享福。

前人種菜後人收。

前人就是後人眼。

前人撒土,迷了後人的眼。

前人栽樹,後人歇涼。

前人修下後人福。

前言後語要對照。

前車之覆,後車之鑒。

前不栽桑,後不栽柳。

前門不進尼姑,後門不進和尚。

前門關關,後門撐撐。

前門拜手客,後門種大麥。

第七節 qiǎn

遣將不如激將。淺淺水,長長流。

淺水養不住大魚。

第八節 qiàn

歉年餓不死廚子。

歉年發大戶。欠字壓人頂。

欠錢被人管。

欠下閻王債,不死也要脫身皮。

欠債的多健忘,討債的記性強。

欠債還錢,殺人償命。

第九節 qiānɡ

蜣螂聞著它孩香,刺蝟摸著它孩光。槍頭不快,弄斷槍杆。

槍不離身,馬不離鞍。

槍打出頭鳥。

第十節 qiánɡ

強盜喜歡天黑。

強權敵不過真理。

強扭的瓜不甜。

強配的婚姻不美。

強弓易折。

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

強記不如善悟。

強風怕日落。

強邪不壓正。

強賓不壓主。

強詞奪正理。

強詞奪理

強詞:強辯之詞;奪:爭。強行狡辯,無理硬說有理。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高陽應是戰國時代宋國的大夫。他很愛與人辯論。有理沒理都要強辯一番。有時別人有理,但嘴上說不過他隻好認屈。

有一次,高陽應要建一座房子。一位有經驗的木匠看了蓋房子的材料對他說:“用這麼濕的木頭做柱子,不久便會生出裂痕。木頭一有裂痕,就會支撐不住房子了,將來房子會倒塌的。還是等木頭風幹以後再動工吧。”

高陽應卻反駁說:“正好相反,用濕木頭做柱子,房屋不僅不會倒塌,反而會更堅固。你看,木頭越幹就越有力,磚瓦混土越幹就越輕。現在木頭還濕的時候,對濕屋頂都能支架得住,過了些時候,磚瓦幹了,壓力減少了,木頭風幹了,不是更能支持得了嗎?怎麼會倒下來呢?”

木匠被他這麼一駁,無話回答,隻好依著他的意思去做,房屋很快蓋起來了,但是不出木匠所料,沒有多久房子果然倒塌了。

故事中的高陽應,可謂強詞奪理。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中,也有“強詞奪理”的說法,雲:“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

強梁不如好商量。

強人自有強人收,逢著強人不敢強。

強人眼裏先掉淚。

強人強到底,十二月裏不蓋被。

強人自有強人狀。

強人自有強人收,還有強人在後頭。

強賊怕弱主。

強將手下無弱兵。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山自有一山高。

強中更有強中手,惡人須用惡人磨。

強中又有強中手,能人外麵有能人。

強中更有強中手,英雄背後有英雄。

強盜沿街走,無贓不定罪。

強盜不懂賊言子。

強盜出門千人罵,英雄出門人人誇。

強盜修行賊念佛。

強盜碰見賊爺爺。

強盜進屋,灰都要抓一把。

強龍不壓地頭蛇。牆上一棵草,風吹兩邊倒。

牆上畫虎不咬人,牆上畫馬不能騎,牆上畫餅不充饑。

牆縫裏的蠍子,蜇人不顯身。

牆靠基礎堅,身強靠鍛煉。

牆倒眾人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