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馬勿見親家公,造屋勿招箍桶匠。
騎馬不怕馬頭高。
騎馬也到,騎驢也到。
第三節 qǐ
乞兒跌倒零碎多。
乞丐身,皇帝口。
乞丐不帶棒,狗也要來欺。
乞丐不過朽木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豈知往世金銀寶,借爾權看數十年。起了五更趕晚集,大家驢兒大家騎。
起龍頭,結狗尾。
起得雄,敗得快。
起頭容易終梢難。
起了風,少不得要下點雨。
起家的機匠,敗家的裁縫。
起早起,碰著隔夜人。
起早了得罪丈夫,起晚了得罪公婆。
起早起,碰著捉狗屎。
起心害人,反害自身。
起心不得高官做。
起心用心,害了自身。
起心人難留,留下結惡仇。
起心不善,支人犯法。
第四節 qì
氣極出毒言。
氣氣惱惱成了病,快快活活活了命。
氣死烏龜當鱉賣。
氣死不告狀,餓死不當當。
氣力是奴才,使了再出來。
氣力用不盡,井水挑不幹。
氣上房,不用嚐。
氣味最臭電石燈,燒靈放的孔明燈。
氣節不讓人。
氣破肚子脹破心。
氣不順,吃肉也不香。
氣量要宏大,待人要真誠。
氣度要宏,言語要謹。
氣臌癆傷膈,閻王請就的客。
器物老值錢,倭瓜老了麵。
器小易盈。砌牆先打基,吃蛋先養雞。
砌屋三石米,拆屋一頓飯。
第五節 qiān
千朵桃花一樹生,貧苦人家一條心。
千可貴,萬可貴,無私最可貴。
千裏做官,為的是錢。
千年道法,經不起一禪杖。
千年難遇龍華會,萬年難得歲交春。
千年不賴,萬年等著。
千年田地八百主,十年興敗許多人。
千年荒地無人耕,耕起來有人爭。
千年萬年終是死。
千年古樹問老槐,老槐還是問鬆柏。
鬆千姿百態的形態美
鬆樹具有不同的形態,人們將鬆稱為迎客鬆、送客鬆、倒掛鬆、棋枰鬆、蒲團鬆、臥龍鬆、龍爪鬆、連理鬆等。
鬆樹豐富多彩的美姿美態,曆來深得我國人民普遍喜愛。文人墨客讚美它,山水畫家更是普遍收入畫中,精心描繪,就是因為它具有千姿百態的形態美,使人著迷,令人陶醉。
鬆樹的品格特性,主要顯示出內在美和形態美,鼓舞著人們對自己的品德進行自我修養、對人格理想堅持強烈追求。
在千百年的曆史長河中,鬆樹崇高的美好品格特性,和人對鬆懷有的人文觀念,兩者相互滲透、相互融合,造就了深厚的鬆文化,使得鬆成為了中華民族理想人格的象征。
在黃山有一棵迎客鬆,挺立於黃山玉屏峰東側的文殊洞上,破石而生,壽逾800年,樹高10米左右,胸徑64厘米,地徑75厘米,枝下高2.5米。樹幹中部伸出長達7.6米的兩大側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展開雙臂,熱情歡迎賓客的到來。
迎客鬆是黃山鬆的代表,姿態蒼勁,翠葉如蓋,剛毅挺拔,彬彬有理,形象可愛。它作為我國人民同世界人民友誼的象征早已蜚聲中外,成為中華民族熱情好客的象征。
送客鬆是黃山十大名鬆之一,鬆高4.8米,樹齡約450年,立於黃山玉屏樓右側道旁,與名揚世界的黃山迎客鬆遙遙相對應。此鬆虯幹蒼翠,側伸一枝,形似作揖送客,故名“送客鬆”。有詩讚曰:
岩前倩影側枝伸,青翠容顏滿麵春。
黃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揮手送遊人。
棋枰鬆位於黃山的北海,盤踞在平天道旁。此鬆極其奇古,鬆幹較短,高僅兩尺,但盤根蓋頂,冠幅蔭廣逾丈。因樹頂平正坦蕩,如同圍棋盤,故名“棋枰鬆”。
相傳,從前有數位仙童坐在枝杆橫斜、平正如棋盤的樹頂上下棋,有位名叫黃升的樵夫,看棋入迷,忘記下山,仙童便授之一棗,含之不饑。清代詩人洪雲行有《棋枰鬆》詩詠之:
聞道驂鸞客,時來坐對鬆;
樵柯從爛盡,此局幾時終?
此詩將棋枰鬆描繪成仙人的棋盤,給棋枰鬆披上了神奇的色彩,耐人玩味。
蒲團鬆位於黃山玉屏索道上站附近,高不盈丈,卻枝丫茂密錯落,枝冠如蓋,可坐數人不墜,形似一個大蒲團。
在黃山始信峰,還有一株連理鬆,這株鬆兩棵樹幹相擁相抱,看似兩株樹,實為同根生,樹冠糾纏在一起,親密無間,恩恩愛愛。
相傳唐玄宗與楊貴妃發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後來,唐明皇的靈魂追趕楊玉環到黃山,二人相挽跳入雲海,於是化成了這株“連理鬆”。
臥龍鬆佇立於黃山臥雲峰。傳說在乾隆二十三年,清高宗弘曆北巡時,問隨行的紀曉嵐道:“宜州哪裏有可遊之處啊?”
紀曉嵐回奏道:“臣聽說,北邊的老爺嶺鍾靈毓秀,而且大唐時留下了許多典故,許多佳話,每一處景觀都有一段美妙的故事。”
於是,君臣一行便來到老爺嶺。行至山腳下,眼看就到了聖清宮下的院山門了,乾隆皇帝發現山道南側,有一虯枝古鬆橫臥路旁,覺得出奇,便問紀曉嵐:“紀愛卿,此鬆可有名號?鬆樹大多是傲立筆直,此鬆卻又因何長成此等模樣?”
紀曉嵐當時正任《四庫全書》的總纂官,是乾隆皇帝的不記名老師。皇帝每有“風雅”之難題,都要向他請教。紀曉嵐見問,便回奏道:“據微臣所知,此鬆至今尚無名號。如果萬歲有雅興,臣便將聽來的傳說,講與聖上聽!”
乾隆立即來了興致,站住腳,催促道:“既有傳說,快講!”
於是紀曉嵐講道:“據說,當年唐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十四年征服高麗後,在老嶺鷹嘴峰下發現了曾祖太宗刻在石壁上的禦旨,又按旨修了聖清宮後,竣工時,玄宗親自來老爺嶺主持開光大典。開光後,玄宗在嶺上遊覽半天。下嶺後,走到這裏,他忽然喊困,想就地睡一覺,尋找了一會,就單單相中了這裏的一株小鬆樹下,並告誡隨員說:‘朕就於此睡一覺,你們記住,嚴禁他人來打攪!’於是玄宗便坐下,將頭和背靠在小鬆樹的幹上睡了。”
玄宗當時身子很乏,睡著睡著,便把小鬆樹壓彎了。小鬆樹被壓躺在地下,玄宗便也把身子躺臥了下去。
皇帝有令不許人打攪,所以也就無人敢來喊醒他。一直睡到紅日西沉,玄宗才醒過來。起來後,他見自己這一睡,竟把小鬆樹壓倒了,說了幾聲‘罪過’,又叮囑人將小鬆樹扶起,便走了。
“豈料那小鬆樹經玄宗一壓,也就定了型,無論怎麼扶,扶起來又臥下。年深日久,樹也大了枝也長了,卻還是當年玄宗壓倒的樣子。”
乾隆聽完了故事,便對這株鬆樹發起呆來。好一會兒,他才說:“唔,這株鬆樹是福份不淺哪,你們看,它的形狀猶如一條伏臥的巨龍,況且當年玄宗還臥在這裏睡過覺。既然以前無名號,朕就賜名給他,叫臥龍鬆吧?”
從此,“臥龍鬆”這個名字便叫開了,一直延襲著。這株樹,也由一株小臥龍鬆長成了一株像模像樣的大臥龍鬆了。
鬆樹是大自然給我們人類的恩賜,鬆木自古就是用途廣泛的優良木材,鬆木材質好,耐腐朽,紋理直,具有剛柔並濟、負重而不折、挺直不變形、堅韌而富有彈性的特點,可作建築、橋梁、枕木、礦柱等用材。
鬆子自唐代以來就是人們喜愛的上佳食品,是糖果、糕點的常用原料,有些品種還可入藥。鬆果,別名鬆球、鬆元、鬆實、鬆塔等。魏晉時期陶弘景所著的《名醫別錄》記載:“味苦,溫,無毒。主風痹寒氣,虛贏少氣,補不足”。
鬆脂在古時候被用於防腐、驅蟲,經過提取可得到料鬆香、鬆節油等。我國最早的中藥學經典著作《神農本草經》將鬆脂列為上品,記載曰:
鬆脂,味苦溫。主疽,惡瘡,頭瘍,白禿,疥騷,風氣,安五髒,除熱。久服,輕身不老,延年。一名鬆膏,一名鬆肪,生山穀。
鬆節是鬆樹的含油結疤,古人認為鬆節是鬆樹的骨頭。我國古代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中的墨有幾種製造方法,其中比較重要的一種叫鬆煙墨,就是利用鬆根和鬆枝在窖內進行不完全燃燒製得。東漢以後這種方法被普遍采用,這才使得墨的生產達到了規模化。
漢代神醫孫思邈最先發現了鬆針的醫療保健作用,其巨著《千金方》記載鬆針:
令人不老,生毛發,安五髒,守中,不饑延年,治中風,治風濕,百節酸痛之方。
孫思邈晚年又在《千金翼方》中補充記載鬆針可“主萬病,發白返黑,齒落更生”。
孫思邈親自采集鬆針製作鬆針茶飲用,經年不輟,實踐證明,鬆針雖無長生不老之功,然卻有延年益壽之效。相傳孫思邈年過百歲依然發黑齒白,親自坐診處方,當時的人驚異於其容顏不老,呼為“神仙”出世!
鬆花粉古稱“雄黃”,是一種珍貴的天然營養食品,我國人民食用鬆花粉至少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曆史,史籍多有記載,曆來被認為是養生延年的妙藥,因此民間有“益壽粉”之稱。
古人用鬆花粉和煉熟的蜂蜜調和,做成“雄黃餅”,味香、清甘,有養顏益誌、延年益壽的效果。鬆花粉承擔著鬆樹繁衍後代的重任,是鬆樹精華之所在,來源於純天然、野生的自然環境,是真正意義上的營養品。
總之,鬆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精神的載體,不僅是我國民俗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契合了民族的人文精神,蘊涵了特有的生命美、情意美、人格美、氣節美。
千年王八萬年龜。
千年紙張會說話。
千年猢猻性難改。
千年文書好合藥。
千年豬婆要道閹。
千年房屋換百主。
千年草籽萬年魚。
千年田,八百主。
千年鬆,萬年柏。
千年如昨。
千年的溝衝成河。
千年琵琶萬年錚。
千年桐,百年棕,一世吃勿窮。
千年道行隻一佛。
千年的大道踩成河,東西由少積成多。
千年放債,必有一賴。
千年文字好合藥,三寸舌頭壓煞人。
千年龜,輕如灰,水托荷葉葉托龜。
千年狐狸千年道。
千年勿斷娘家路,兩錢搞得店門開。
千年碰著虎瞌睡。
千裏不捎針,萬裏沒輕擔。
千裏姻緣一線牽。
千裏傳聲,萬裏傳名。
千裏搭長棚,沒有不散的筵席。
千裏馬,打腳泥。
千裏馬,伯樂識。
千裏行事不捎書。
千裏相送,終有一別。
千裏送鵝毛,禮輕仁義重。
千裏的路,是從第一步開始的。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千人千脾氣,萬人萬模樣。
千人上路,一人帶頭。
千人千個相。
千人所指,無病而死。
千人扛一個道理。
千人千品,萬人萬相。
千人共雙眼。
千人認識和尚,和尚不識千人。
千人唾罵萬人厭。
千個菩薩一爐香。
千個口,百個嘴,不同一心事事衰。
千日之功,敗於一時。
千日琵琶百日琴,告化胡琴一黃昏。
千日胡琴百日簫,當日橫笛亂哨哨。
千日胡琴百日簫,學曉月弦正食朝。
千日行善猶不足,一日作惡惡有餘。
千金買屋,八百買鄰。
千金憑一點墨。
千金難買心頭好。
千金買骨名馬至。
千金不死,百金不刑。
千金買產,八百買鄰。
千金不賣道。
千金之子,不死於市。
千金難買心中願,無油燈盞枉費心。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千方百計。
千言好個人,一言惱個人。
千算計,萬算計,擔不住老天一算計。
千算萬算,當頭一鑽。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
千方易得,一效難求。
千揀萬揀,揀個漏油燈盞。
千差萬差,來人不差;要行千裏,不到無名之家。
千思想,萬思想,買布不如買衣裳。
千錢鬮下死。
千錢藥,卻在籬笆邊。
千錢容易,一錢難。
千錢難買六月瀉。
千歲老人,不值花米價。
千杓萬杓,不如一落。
千軍容易得,一將最難求。
千兵有頭,萬兵有將。
千做萬做,蝕本勿做。
幹滾豆腐萬滾魚。
千層紗,抵不了一層棉花。
千層萬層,勿如底腳一層。
千兩不用秤,六十二斤半。
千虛不如一實。
千虧好吃,一饑難忍。
千斤不為多,四兩不為少。
千樣瑪瑙萬樣玉。
文人雅士最愛的玉佩
玉佩是用玉雕成的戴在身上的裝飾品。普天之下,沒有哪一個民族能像中華民族這樣對玉情有獨鍾。同時,在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物質文化中,也沒有哪一種物質能像玉一樣,延續近萬年而未曾中斷。
玉有軟玉、硬玉之分,軟玉是我國傳統的玉料,玉的名稱就來自軟玉,因以新疆和田地區出產最佳,人們常把軟玉稱為“和田玉”,而硬玉是指翡翠。
無論是軟玉還是硬玉,它們的質地都非常堅硬,顏色十分璀璨,因此被冠以“石中之王”的美譽。玉石價值本已不菲,再經過巧匠的加工雕琢,就變成了一件件價值連城的寶物。玉器隨著時代發展,就逐漸形成了玉的文化。
“玉”字始於商代甲骨文和鍾鼎文中。漢字曾造出從玉的字近500個,而用玉組詞更是不計其數。漢字中有關的珍寶等都與玉有關,後世流傳的“寶”字,是“玉”和“家”的合字,這是以“玉”被私有而顯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價值。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詩文中,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以玉喻人的詞有玉容、玉麵、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詞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組成的成語有金玉良緣、金科玉律、珠圓玉潤、拋磚引玉等。
玉的文化是我國的一種特殊文化,它充溢了我國整個的曆史時期,因此而形成了我國傳統的用玉觀念,也就是尊玉、愛玉、佩玉、賞玉、玩玉。所以君子愛玉,希望在玉身上尋到天然之靈氣。
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比德於玉”的傳統,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我國重要典章製度古籍《禮記·玉藻》裏還要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樣一來,佩玉儼然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
我國曆史上有一塊著名和氏璧,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等。和氏璧與隨侯珠齊名,流傳數百年,是被奉為“無價之寶”的“天下所共傳之寶”,也是天下兩大奇寶之一。
根據文獻記載: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山那裏挖出一塊璞玉。卞和欣喜若狂地捧著璞玉去見楚厲王,一心想得到君王的賞識,但楚厲王叫來玉工查看時,粗心的玉工將璞玉看成了石頭。楚厲王大怒,以刖刑處罰了卞和。
楚厲王駕崩之後,楚武王即位了。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楚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糊塗的玉工仍然堅持說隻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被刖刑奪去了右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