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qī

七嘴八舌,遇事沒轍。

七月七生個阿巧。

七月荷花一時香。

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快似鑽。

七月半,蚊子多一半;八月半,蚊子少一半。

七十二行農為首,百畝之田糞當先。

七十二行,莊稼為王。

七十瓦上霜,八十風前燭。

七十不打,八十不罵。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坐。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

七十不留飯,八十不留宿。

七十二條計,跑了是便宜。

七十二行,趕腳最忙;走路吃幹糧,進店整鞍墊。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叫你商量事。

七個不依,八個不饒。

七個保姆的孩子沒人管。

七個當家,八個做主。

七個猴子八樣臉。

七個廚子八個客,忙得人也認不得。

七歲八歲惹狗嫌。

七分道白三分唱。

七分鑼鼓三分唱。

七分主人三分匠。

七子八棉,九子賺錢。

七子十三孫,抵不到床頭二百文。

七把梆,八把蓋。

七錯廿三纏。

七八月的南瓜,皮老心不老。

七坐八爬,九九生牙。

七月下種,八月長苗,九月打草。

七漿八臘九回頭。

七層鍋,八層炕,九層煤火燒得旺。

七世仇寇,八世冤家。欺善怕惡。

欺妻一世窮。

欺硬不欺軟。

欺人即是欺自己。

欺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欺人莫欺天。

欺老不欺少。

欺心折盡平生福,行短天叫一世貧。

欺勝者必敗。

欺山莫欺水,欺人莫欺心。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妻賢子孝一身閑。

妻是枕邊人,十事商量九事成。

妻歸前夫,物歸本主。

妻仗夫勢,狗仗人勢。

妻隨夫賤,母以子貴。

妻有錢,湯燒水。

妻有大小,子無嫡庶。

妻子是人家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

妻子麵前莫說真,朋友麵前莫說假。

妻子犯法,禍及丈夫。

妻子按著丈夫打,家院裏麵拴上馬。

妻子兩,黃金日日長;妻子三,黃金積如山。

妻財子祿。

第二節 qí

齊心的螞蟻吃角鹿,合心的喜鵲捉老虎。

象征喜慶吉祥的喜鵲

傳說喜鵲原是天宮的仙鳥,叫鵲兒。有一年,玉帝派金牛星下凡,給人間撒了些草籽,大地處處綠茵,隻是缺少花木,人間還不是很美。這話被鵲兒們聽到,就把這件事轉告了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聽了鵲兒的請求,心想,玉帝派金牛星給人間撒草籽,落了個好名聲,我何不讓百花仙子給人間送些花籽,借此名垂千古呢?可王母舍不得冬梅,再三叮囑百花仙子:百花齊撒,獨留梅花!從那時起,人間大地從春到秋,百花盛開,唯獨冬天沒有花。

鵲兒們議論後,偷了一株梅樹苗,又派一隻鵲兒銜到人間。從此大地上就有了梅花。因時值臘月花開,所以人們稱它“冬梅”或“臘梅”。

王母發現此事,下令綁了送梅的鵲兒的雙腿,並把它關進籠裏。從此,鵲兒也就練成了蹦蹦跳跳的本領。

後來,專管天宮鳥類的三足鳥得知此事,很同情這隻鵲兒,冒風險打開籠子放了它。鵲兒飛到人間,看到梅花吐豔,就在梅枝之間跳來蹦去,還“喳喳喳”叫個不停。

這株梅花樹栽在一個富人的花園裏,這家小姐恰逢出嫁日,按當地風俗,姑娘正在繡樓上按照習俗“哭嫁”。忽然,鵲兒的陣陣叫聲從窗口飛了進來。

姑娘聽了不知是何聲音,走到窗口向花園望去。她看到梅枝上有隻從未見過的鳥兒,羽毛美麗,叫聲悅耳,舞步輕盈。姑娘一時高興,取來剪刀和紅紙,照著鵲兒和梅花的樣子,很快便剪成了一幅窗花。

這時,家人來催姑娘快上花轎。姑娘拿著剛剪好的窗花,自言自語道:“這是什麼鳥呢?”

快嘴的丫環忙說:“今日大喜,姑娘逢喜事,就叫它喜鵲吧!”姑娘上了轎,到了婆婆家,她剪的窗花也隨同嫁妝抬了過來。

男家開染坊,家主見新媳婦的這幅“喜鵲登梅”的窗花剪的很好,就照著畫了,又加了隻喜鵲,寓意成雙成對,雙喜臨門。從此以後,喜鵲就成了預兆喜事之鳥的象征。

“喜鵲叫,客人到”,這是通行古今的俗諺。喜鵲在漢代叫幹鵲,《本草綱目》說喜鵲“性最惡濕,故謂之幹”,這是說喜鵲喜歡天晴。

由於遠道的客人雨天一般不會上路,天晴時來的可能性大,而喜鵲又喜歡在天晴時歡暢而鳴,這種巧合可能就是俗語“喜鵲叫,客人到”產生的原因。

古代時交通不便,傳遞信件費時又麻煩,也沒有其他通訊方式,因此對於古人來說,遠路客人突然到來常使人喜出望外,喜鵲報喜便彌足珍貴。

清代陳世熙在記載唐代趣事的著作《開元天寶遺事》也提到:

時人之家,聞鵲聲,皆為喜兆,故謂靈鵲報喜。

喜鵲被更多的人喜愛,其實和另一個傳說有關。在很久很久以前,南陽城西的牛家莊有一個叫牛郎的孤兒,自幼跟隨哥哥嫂子生活。牛郎的哥嫂對牛郎並不好,要與他分家,隻給了他一條老牛,叫牛郎自立門戶。

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他們在荒地上披荊斬棘,耕田種地,蓋造房屋。一兩年後,他們營造成一個小小的家,勉強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條不會說話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隻有牛郎一個人,日子過得相當寂寞。

牛郎並不知道,那條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有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它對牛郎說:“牛郎,今天你去碧蓮池一趟,那兒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

牛郎見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興,便問道:“牛大哥,你真會說話嗎?你說的是真的嗎?”老牛點了點頭。

牛郎找到老牛說的地方,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裏,等候仙女們的來臨。

不一會兒,仙女們果然翩翩飄至,脫下輕羅衣裳,縱身躍入清流。牛郎便從蘆葦裏跑出來,拿走了紅色的仙衣。仙女們見有人來了,忙亂紛紛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飛鳥般地飛走了,隻剩下沒有衣服無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天上的織女。

織女的工作,是用一種神奇的絲在織布機上織出層層疊疊的美麗的雲彩,隨著時間和季節的不同而變幻它們的顏色,這是“天衣”。織女常常坐在織機旁不停地織著美麗的雲錦,是王母娘娘最喜愛的仙女之一。

此時,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一個小夥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這時,牛郎走上前來,對她說,要她答應做他妻子,他才能還給她的衣裳。織女含羞答應了他。

這樣,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他們結婚以後,男耕女織,相親相愛,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幸福。不久,他們生下了一兒一女,十分可愛。

牛郎織女滿以為能夠終身相守,白頭到老。可是,王母娘娘知道這件事後,勃然大怒,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織女回天庭問罪。

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著告訴織女說:“牛大哥去世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後,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

織女一聽,心中納悶,它怎麼會突然死去呢?織女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天兵天將從天而降,不容分說,押解著織女便飛上了天空。

正飛著,織女聽到了牛郎的聲音:“織女,等等我!”織女回頭一看,隻見牛郎用一對籮筐,挑著兩個兒女,披著牛皮趕來了。慢慢地,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織女已經可以看清兒女們可愛的模樣,孩子們也都欣喜地張開雙臂,大聲呼喊著織女“媽媽”。

眼看牛郎和織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這時,王母駕著祥雲趕來了,她拔下她頭上的金簪,往他們中間一劃,霎時間,一條天河波濤滾滾地橫在了織女和牛郎之間,無法橫越了。

織女望著天河對岸的牛郎和兒女們,直哭得聲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來。他們的哭聲,孩子們一聲聲“媽媽”的喊聲,是那樣揪心裂膽,催人淚下,就連在旁觀望的仙女、天神們都覺得於心不忍。

王母娘娘有些動容,就讓他們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相會。但是,隔著那樣一條長長的銀河,他們又怎能一家團聚呢?

這時,又是熱心的喜鵲們想出了辦法。每到七月七日,就會有千萬隻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

因此,每到七月七日的時候,人們都是到處看不見喜鵲的蹤影,因為它們都去為牛郎織女搭鵲橋了。

喜鵲不僅能預報喜事,成就美好姻緣,還十分懂得知足報恩,是種有情有義的吉祥動物。唐代小說家張鷟在唐代筆記小說集《朝野僉載》的卷四中,寫下了這麼一個“鵲噪獄樓”的傳說:

貞觀末年,有個叫黎景逸的人,家門前的樹上有個鵲巢,他常喂食巢裏的鵲兒,天長日久,喜鵲和他之間有了感情。後來,黎景逸被人誣陷為盜賊,冤枉入獄,令他倍感痛苦。

突然有一天,黎景逸看見自己總喂食的那隻喜鵲停在獄窗前歡叫不停,像是在興奮地講著什麼喜事。黎景逸暗自想,大約有好消息要來了。果然,3天後他被無罪釋放。後來,黎景逸才知道是因為那隻喜鵲變成人後假傳聖旨,才把他救出來的。

這是我國很傳統的鳥獸報恩故事類型。一隻喜鵲因為老吃“鄰居”喂飼的飯食,對人起了感激之心。當主人落難的時候,不但親自到獄樓上去傳好消息,還化身為人,假傳聖旨,幫助恩人脫難。“玄衣素衿”,正是喜鵲的服裝形象。

古代儒家認為喜鵲的地位非常尊貴,將喜鵲捧為“聖賢鳥”。喜鵲一年到頭,不管是鳴還是唱,是喜是悲,也不管是在地上還是在枝頭,年幼還是衰朽,臨死還是新生,發出的聲音始終都是一個調,一種音。儒家眼中的聖賢、君子,就是要表現得像喜鵲那樣恒常、穩定、明確、堅毅、始終如一。

因此,儒家經常要求人們向喜鵲學習,把喜鵲當成聖賢的某種楷模。再加上喜鵲的叫聲為“喳喳喳喳,喳喳喳喳”,意為“喜事到家,喜事到家”,所以喜鵲在我國民間是吉祥的象征。

棋高看得遠。

棋走千著,全看最後一著。

棋邊不語真君子,見死不救是小人。

棋錯一著,滿盤皆輸。

棋高一著,縛手縛腳。

作繭自縛

蠶吐絲做繭子,把自己包在裏麵。比喻做事原希望對自己有利,結果反倒損害了自己。出自唐·白居易《汪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

古時候有一副拆字對聯,上聯是“鴻為江邊鳥”,下聯是“蠶為天下蟲”。“江”字與“鳥”字湊在一起,不正是“鴻”字嗎?“天”字與“蟲”字湊在一起,不正是“蠶”嗎?而且“蟲”在“天”的下麵。

蠶是一條小小的青蟲,胖胖的身體,嫩綠的腰肢,整天埋頭吃著桑葉,發出沙沙的響聲,然而過了一個月,蠶都銷聲匿跡了。蠶肚裏的絲在吐完之前,它們化成了一個個蛹,並且吐出絲,一層一層地把自己包繞起來,築成了一個圓形房屋——繭,蛹則藏匿其中。於是古人說它們“作繭自縛”,並且用這句成語比喻那些做事情原想對自己有益,結果卻事與願違,反使自己受害的人。

棋力酒量,不甘退讓。

棋逢對手難藏行。

棋逢對手,先禮後兵。

棋輸還有棋子在。

棋逢對手難輸贏。

棋輸木頭在。

棋中不語真君子,做事分明大丈夫。麒麟不踏無寶之地。

鳳毛麟角

鳳,鳳凰。麟,麒麟。傳說中的珍異動物。鳳凰的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貴而稀少的人才或事物。出自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

南朝宋代的著名詩人謝靈運,才思敏捷,文章精美,使人讀後流連忘返,愛不釋手。其孫謝超宗,也極有文才,頗有名聲。

謝超宗曾擔任新安王劉子鸞的常侍,王府中的文告函件都出自他的手筆。新安王的母親殷涉儀去世後,謝超宗撰寫悼念死者的悼詞,寫得非常精彩,孝武帝讀過以後大加讚揚,對左右說:“謝超宗真是有鳳毛呀,天下又出了一個謝靈運!”

當時右衛將軍劉道隆也在座。他聽孝武帝誇謝超宗有鳳毛。他是行伍出身,不懂得鳳毛是什麼意思,誤以為他真有鳳凰的羽毛,就跑到謝家,央求說:“聽說你有稀奇物件鳳毛,快讓我看看!”

謝超宗不明來意,反問道:“我這個貧寒之家,你說能有什麼稀罕之物呢?”

劉道隆還認為他們故意珍藏,就自己找尋起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什麼鳳毛,他自言自語他說:“早上陛下說你有鳳毛啊,怎麼找不到呢?”

謝超宗接著說:“鳳毛麟角如此珍貴的寶物,我哪裏有啊!”從此,這個笑話廣為流傳,成語便由此轉化而來。

旗向哪裏指,兵向哪裏攻。

旗倒兵散。騎著騾子思駿馬,官居宰相想王侯。

騎著騾子壓著馬,打著騾子震著馬。

騎驢扛布帶,都在驢身上。

騎驢背背子,都在驢身上。

騎驢渡江,過江不得。

騎驢擔擔子,全在驢身上。

騎驢不知趕腳苦。

騎在虎背上不怕虎。

騎著驢找驢,守著和尚罵禿驢。

騎著驢子見腳疼。

騎著馬找馬容易。

騎著馬,好找馬。

騎牛覓不見牲畜。

騎虎難下背。

騎虎難下。

騎虎難下

騎在老虎身上,很難下來。比喻做事遇到未曾估計到的困難,但停頓會造成更大損失,不得不做下去。出自唐·房玄齡《晉書·溫嶠傳》。

晉成帝鹹和三年(公元328年),鎮守曆陽的將領蘇峻和鎮守壽春的將領祖約,以誅殺輔佐成帝的中書令瘐亮為名,率軍攻入都城建康,專擅朝政。

在這危急時刻,擔任江州刺史的溫嶠挺身而出,和逃到他那裏的棱亮共推征西大將軍荊州刺史陶侃為盟主,起兵討伐叛軍。由於叛軍勢眾,再加上挾持了成帝,陶侃接連打了幾個敗仗。不久,軍糧也發生了困難。

由於戰爭一再失利,陶侃產生了畏懼心理,他責備溫嶠說:“起兵時,您說要將有將,要糧有糧,隻要我出來當盟主就行了。可是現在將在哪裏了?糧在何方?如果糧食再接濟不上,我隻能帶領本部人馬回老家去了,待到以後條件具備後再幹。”

溫嶠反駁說:“您的看法不對。戰勝叛軍最要緊的是靠隊伍自身的團結。當年劉秀、曹操所以能以寡敵眾,因為他們是正義之師。蘇峻、祖約這幫家夥欺世盜名,有勇無謀,我們定能戰勝他們。現在皇上蒙難,國家正處在危急關頭,我們仗義討伐逆賊,決不能改弦易轍。就好比騎在猛獸身上,不把它打死,怎麼能半途下來呢!如您違背大眾意願,獨自帶兵回老家,必然會影響士氣,使討伐失敗。這個罪責您是推卸不了的!”

陶侃聽了溫嶠的話,很受感動,隻好打消回老家的念頭。接著,溫嶠和他仔細商討了作戰計劃,從水陸兩路進攻叛軍。溫嶠又親自率領一支精壯的騎兵,突然襲擊叛軍。最後蘇峻、祖約兩叛賊首領先後被殺,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騎馬找馬。

騎馬坐轎遇不著熟人,穿草鞋遇見熟人。

騎馬暈,坐轎暈,轆轆越搬越有勁。

騎馬不撞親家,騎牛撞到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