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二六年,由中印度那爛陀寺來我國傳授那寺學說的高僧波頗到達長安,在善興寺譯《大莊嚴經論》,傳播戒賢的學說。這年,玄奘正在長安大覺寺,想必是受到波頗的啟發,得知印度有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和佛學大師戒賢在那裏講授《瑜伽師地論》的信息,因而決心西行,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
六二七年,玄奘從長安出發西行,在途中經蘭州到涼州,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嚐艱苦,抵達伊吾,至高昌國。
六二八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淩山、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颯秣建國、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南下經縛喝國、揭職國、大雪山、梵衍那國、犍雙羅國、烏伏那國,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僧蘇伽蜜多羅、婆蘇蜜多羅、蘇利耶提婆、辰那羅多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從毗膩多缽臘婆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從旃達羅伐摩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從闍那 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六三一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法師。
玄奘在那爛陀寺曆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達羅毗荼國、狼揭羅國、缽伐多國,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槃、十二因緣、莊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一係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裏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製惡見論》一千六百頌。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曆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六四三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六四五年正月,玄奘回到長安,結束了十七年的遊學生涯,可謂滿載而歸,受到唐太宗的熱情接待。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玄奘從印度及中亞地區帶回國的梵筴佛典非常豐富,共526筴、657部,對佛教原典文獻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六四五年,此後,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他於長安弘福寺組織譯場,開始譯經。在此期間,他“專精夙夜,不墮寸陰”。譯經之外,“每日齋訖,黃昏二時講新經論,及諸州聽學僧等,恒來決疑請義”。譯經講法之餘,玄奘還口授由弟子辯機執筆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一書,全麵記載了他遊學異國的所見所聞。
玄奘法師回國後翌年,六四六年即開始組織翻經譯場,首先在弘福寺翻經院進行,其後在大慈恩寺,北闕弘法院、玉華宮等處舉行,公元六四八年夏,玄奘將譯好的《瑜伽師地論》呈給太宗,並請太宗作序。太宗花一個多月時間通覽這部長達百卷的佛教經典後,親自撰寫了700多字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盛讚“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鬆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對玄奘評價極高。玄奘初見太宗時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譯經,但沒有得到批準,被指定住長安弘福寺。
六五二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他花了十幾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裏的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識”部分。這些佛經後來從中國傳往朝鮮半島、越南和日本。唐高宗李治對玄奘也十分敬重,曾撰《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一序一記,均為唐初大書法家褚遂良所書,公元六五三年刻石立於長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又稱《雁塔聖教序》。它與後來偃師招提寺王行滿書《大唐二帝聖教序》、陝西大荔褚遂良書《同州聖教序》及懷仁集王羲之行書而成的《集王聖教序》一起,並稱四大《聖教序》。六五七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經、論,無者先翻,有者在後”。六五七年九月,玄奘借著陪駕住在洛陽的機會,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請求,“望乞骸骨,畢命山林,禮誦經行,以答提獎”。次日,高宗回信拒絕。六五八移居西明寺,因常為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寺,致力譯經。顯慶五年,始譯《大般若經》。此經梵本計二十萬頌,卷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玄奘頗為謹嚴,不刪一字。六六三年終於譯完這部多達600卷的巨著。玄奘歸國後,一直想回家鄉洛陽,潛心翻譯從印度帶回的佛經,可唐太宗讓他留在京師長安。玄奘隻回過兩次洛陽,前後停留了一年多時間。不過,他始終與朝廷保持著密切聯係,以爭取國家對譯經事業的支持。此後,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六六四年譯出《咒五首》1卷後,遂成絕筆。同年二月逝世。
唐三藏誓死西行
貞觀三年,玄奘從長安出發,經過蘭州到達涼州,當時唐朝國力並不強大,與西北突厥人正有爭鬥,禁止私自出關。涼州都督李大亮聽說玄奘要西行,強令他返回長安。
當地慧威法師敬重玄奘宏願,令小徒弟慧琳、道整二人秘密送玄奘前進。他們怕白天被官兵捕捉,便夜晚行路。到達瓜州時,所騎的馬又倒斃了。這時李大亮捉拿玄奘的公文到達,州吏李昌認為玄奘的宏願是罕見的,不應扣留他,就把公文毀掉,催促玄奘趕快前行。
玄奘買得一匹去過伊吾15趟的老瘦赤馬,新收徒弟石盤陀陪同,於夜間上路。慧琳、道整二人不堪遠行,遂回涼州。如此艱難的行進使玄奘進一步下定了西行的決心:不到印度,終不東歸,縱然客死於半道,也決不悔恨。半夜,他們偷渡玉門關成功。剛事休息,隻見石盤陀持刀向他走來,石表示再走是死路一條,不願同行,玄奘隻好任他離去,孤身一人前進。
在大沙漠上,除了黃沙外,人、獸的骨骸便是生靈的行跡。順著走,有時像在前麵有大隊人馬在行動,其實這是在孤寂與恐怖的心理狀態下產生的幻覺。行進到玉門關外的第一個哨口,等到夜間偷渡,還是被守衛發現,差點被箭射中。校尉王詳同情他,因他不願東返,勸他到敦煌修行,玄奘還是表示寧可受刑,也不停留。
王詳隻得讓他過了哨卡,並告訴他要往第四個哨口,那裏有他的族人,可以放行。玄奘按照王詳說的話出發,過了第四哨,再前進是800裏莫賀延磧,古代叫做沙河,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一書所謂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複無水草”的地方。玄奘隻身行走,默念《般若心經》,鼓勵自己。走了100多裏之後他迷路了,見到水,牽馬飲水,不小心把袋子掉到水裏,路上用的東西都丟了,又不知道向哪裏走,不得不重返。他邊走邊想,先前發過誓,不到印度絕不回頭,於是,他又重新改變了方向,繼續西進。
取得經來唐僧受,惹下禍來行者當。
取經僧,全靠孫悟空。
取了經是唐僧的功,惹下禍是行者的過。
取人長,補己短。
取善輔行。
取脫帽,盡頭發。娶妻子看娘,買房子看梁。
娶妻莫娶俊姑娘,看戲休看落子腔。
娶妻要揀,種籽要選。
娶妻娶德不娶色。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
娶妻不問醜和俊,守家做活是好人。
娶了媳婦忘了娘。
娶了媳婦滿堂紅,聘了女兒滿屋窮。
娶婦不要穿金戴銀,隻要見事生勤。
娶婦蓋屋,提起害怕。
娶婦得公主,平地生公府。
娶壞一代親。出壞三代人。曲木惡直繩,重罪惡明證。
曲勿離口,拳勿離手。
曲子好唱起頭難,起了頭來也不難。
曲是直的好,詩是曲的妙。
第二十九節 qù
去東京的朝東走,去西京的往西行。
去了人情沒得光,去了油鹽吃淡湯。
去了一惡長十善。
去了穿紅的,還有穿綠的。
去了暑,被子捂。
去年的皇曆,今年看不得。
去時終須去,再三留不住。
去了死法,都是活法。
第三十節 quán
權勢豈在家豪富,風流不用著衣多。泉水挑不幹,知識學不完。
泉水不怕小,隻要長流。全是花椒也不麻,全是芝麻也不香。
全是生薑也不辣。
全身掉下井,耳朵也掛不住。
全家該斬,後滅九族。拳假功夫真,力大強十分。
拳頭打出,手肘頭曲進。
拳頭上立得人,臂膊上跑得過馬、拳頭朝外打,胳膊朝裏彎。
拳頭大的是哥哥。
拳頭難打笑臉人。
拳頭不好認錯人。
拳打心腹事,聰明各自知。
第三十一節 quǎn
犬吠之聲,讓風一吹就吹掉了。
犬無生日豬無年。
犬來富,貓來開當鋪。
犬獨處,羊群居。
犬麵快生毛。
犬不嫌家貧,子不嫌娘醜。
犬守夜,雞司晨。
第三十二節 quàn
勸了耳朵勸不動心。
勸執拗人,先順其意;勸盛怒人,先平其氣。
勸君休要爭閑氣,會打官司也要錢。
勸君莫打鴨,打鴨驚鴛鴦。
勸君莫做傷心事,世上就無切齒人。
勸君氣死莫告狀,贏得貓兒賣了牛。
勸君不必去賭錢,收拾犁耙去耕田。
勸君莫做虧心事,古往今來放過誰。
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窠中盼母歸。
勸是良言,苦是良藥。
勸人是良藥。
勸人終有益,挑唆害無窮。
勸人一句值千金,說人是非古井深。
勸人不必苦貪財,貪得財來天降災。
勸人休時不肯休。
勸人出錢,如同刀割。
勸人勸不了心。
勸人須下無情口。
勸人出錢,挑水上天。
第三十三節 quē
缺了日頭有月亮。
第三十四節 qué
瘸拐李,把眼擠;你糊弄我,我糊弄你。
第三十五節 què
雀窩裏掏不出鳳凰蛋。
雀兒揀著旺處飛。
雀兒飛過,有個影兒。
第三十六節 qún
群雁高飛靠頭雁,羊群走路看頭羊。
群居閉口,獨坐防心。裙帶緊,褲帶緊,和尚身上打得滾。
裙無大小,三尺二寸;裙而無邊,褲而無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