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比目魚》(1977)不僅篇幅長,而且情節離奇怪誕。小說中的漁夫與比目魚約定共同為男人從婦女的統治下得到自由而鬥爭。小說追溯了人類社會演變的曆史,敘述漁夫無論在什麼時期、有什麼身份,都擺脫不了婦女的支配。20世紀70年代,當漁夫正以作家身份出現,向他的妻子講述自己幾千年來的經曆時,比目魚被三位婦女捕獲並被控告它從石器時代以來參與損害婦女權利的種種惡行。審判了9個月,最後比目魚獲釋。作者的意圖是要再現婦女在人類曆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探討婦女解放的可能性。
他的重要小說還有《局部麻醉》(1969)、《蝸牛日記》(1972)和《在特爾格特的聚會》(1979)等。他喜歡用荒誕的諷刺筆觸描繪曆史與現實,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畸形人或者擬人化的動物。他筆下的世界光怪陸離,荒謬可笑,但使人讀後卻不得不去深思。
沃爾夫
沃爾夫,1929年3月18日生於商人家庭。1949~1953年在耶拿和萊比錫大學學習日耳曼語言文學。畢業後在《新德意誌文學》編輯部和出版社工作。他常深入哈勒市一家機車車輛廠體驗生活,參加工人寫作小組的活動。1962年以後成為職業作家。1963~1967年被選為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候補委員。
沃爾夫的文學創作成就主要是小說,也寫過電影劇本和散文、評論。1961年發表短篇小說《莫斯科的故事》,獲哈勒市藝術獎。小說描寫蘇軍上尉帕維爾與15年前結識的德國姑娘維拉在莫斯科重逢以及他們如何處理友誼和愛情的故事。小說涉及的社會主義道德問題值得深思。
小說《分裂的天空》(1963)是60年代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文學中成功的作品之一。它真實、自然地反映了德國的分裂造成了東西德兩種社會製度的對立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變化,以及社會中人們的愛情、婚姻、家庭所受的影響。
1968年他出版了第二部小說《回憶克裏斯塔·T》,描寫克裏斯塔一生中從不滿足於現有的一切,不願意隨波逐流,曾孜孜不倦地探索,想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完善和發展,但她和周圍僵化了的陳規陋習一再發生衝突,始終處於願望與可能、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之中。
作者從60年代初對現實生活的歌頌,逐漸發展到對現實中矛盾與問題的揭露。作者在這部作品中實踐了她的藝術主張,強調敘事的主觀真實性。
長篇小說《童年典範》(1976)是沃爾夫的一部自傳性的作品,描述了希特勒統治時期小人物在精神上被奴役的狀態以及1945年解放時他們的經曆和感受。作者想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過去,揭示了有順民思想的人們應擔負一定的責任,以及法西斯之所以取得政權的原因。
沃爾夫的短篇小說創作大多也觸及現實生活中人們關切的問題。《六月的下午》(1967)反映人們對於和平受到威脅的憂慮心情。《菩提樹下》(1974)探討個人如何在社會中實現道德的自我完善。《一隻公貓的新生活觀》(1974)諷刺一位心理學教授想發明一種能製造人類最高幸福的體係。
《自我試驗》(1973)描寫一個女性服藥後變成男性的醫學試驗。這些作品以荒誕不經的事實揭示了:戰爭的威脅、科學技術的片麵發展導致喪失人性的可怕後果等等。
另外,他還著有中篇小說《沒有一處地方》(1979)和取材於中世紀民間故事的電影腳本《梯爾·歐倫施皮格爾》(1792)等。
沃爾夫還寫過不少評論、散文、隨筆等。評論集《讀和寫》(1972)集中闡述了作者的美學觀點。她反對文學創作中的公式化、雷同化,她認為文學作品就是要表現個人認識自己、發現自我的過程。
在藝術技巧上,他主張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努力接近現代科學技術對現代文學的要求。作家要表現主觀真實性,將文學創作和現實緊密結合,創造一種與技術工藝時代相適應的敘事文學。他常常采用意識流、蒙太奇、時空概念的顛倒、文獻材料的引用等手法,極大地豐富了他的文學創作。
恩德
米夏埃爾·恩德,1929年出生於德國的加米施-帕騰基興。藝術學校畢業後做話劇演員,後從事劇本創作。因劇本創作很難擺脫大師布萊希特的影響,因而轉向兒童文學創作。從40年代起開始寫作,1960年《小不點傑姆和司機魯卡斯》出版即一舉成名。繼而於1962年出版《小不點兒傑姆和十三個海盜》獲德國少年兒童文學獎金。1974年因中篇幻想小說《莫莫》這部非凡之作而榮獲第二次國家獎金,以後多次代表國家出席各種有關兒童讀物和兒童文學的國際會議。1979年出版的《講不完的故事》行銷幾百萬冊,但藝術成就不及《莫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