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以真人真事為背景的小說,瑪卡·麥本人曾在耶路撒冷大屠殺紀念館中的文獻中寫下自己的故事。這一本記載瑪卡·麥故事的小冊子被寄到德國一家出版社,輾轉到了培斯樂的手中。培斯爾訪問了瑪卡·麥,隻是瑪卡本人對於當年的往事隻記得一些片段,畢竟那時她隻是個7歲的孩子。培斯樂以這些片段的情節為藍本寫出這本震撼人心、超越國界的小說。
瓦爾拉夫
瓦爾拉夫,1942年生於科隆附近的布爾沙伊德一個工人家庭。中學畢業後,在科隆當書店學徒。最初創作抒情詩在報刊上發表。瓦爾拉夫原為工人文學團體“六一社”成員,後與艾裏長·隆格等人成立了“七零社”後稱“勞工界文學社”。
1964~1965年,瓦爾拉夫到幾家大企業當工人,深入地了解工廠生產狀況,對人們互相疏遠、備受奴役的根源作了探索,寫出了第一批報告文學作品,收成一集名為《我們需要你》(1966)。他一再化名進入收容所、瘋人院等場所,進行實地考察,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違反人性、違反自由、剝削壓迫的種種具體事實,出版了《十三篇不受歡迎的報道》(1969)和8篇《新報道》(1972),因而成為知名的報告文學作家。
1973年瓦爾拉夫和貝恩特·恩格爾曼合作寫成《你們在上麵的——我們在下麵的》,揭露了豪富的生財之道等內幕,出版後成為暢銷書。1974年還到希臘參加反對軍事獨裁政權的鬥爭,遭到逮捕,直至軍政府倒台方才出獄。作者在《我們的法西斯在鄰國》(1975年與斯波合作)一書中記錄了這段經曆。
1977年瓦爾拉夫化名漢斯·艾賽進入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圖片報》的一個地方新聞編輯部工作3個月,對報館內情作了深入了解並寫成《頭條標題》(1977)一書發表後,引起轟動。
威廉·歌納齊諾
威廉·歌納齊諾,1943年生於曼海姆,中學畢業後成為自由記者,後在不同的報社和雜誌社從事編輯工作。1971年起成為自由作家,1980~1986年為《書簽》雜誌的出版人之一。
一個男人、兩個女人、三個家——一眼看上去是個清清楚楚,簡簡單單的局麵,這就是畢希納獎得主威廉·歌納齊諾最新的長篇小說裏那位沒有冠以姓名的男主角所處的狀態。表層上的秩序井然,然而透過交織一起的情感網絡很快呈現出錯綜複雜的一堆問題:小說中52歲的第一人稱敘述者是位演講專家,他的職業就是宣揚文明社會已進入末日階段,他同時愛著兩個女人,麵對著自己日漸短促的生命,他與兩個女人生活在三個家裏——桑德拉的、尤迪特的和他自己的。他經常住在桑德拉家,其次住在尤迪特家,很少住在自己那兒,當然這兩個女人並不知道對方的存在。
第一人稱敘述者雖然多年來一直保持與兩個女人的情感關係,和其中的一個已經有20多年,並且從沒有改變這一狀況的想法,他甚至這樣說道:“我非常推薦長期保持與兩個女人的愛情關係。它猶如世界上美妙的雙重錨。我經常將這樣的愛與孩子對父母的愛加以比較,從來沒有誰要求我們隻許愛母親或者隻許愛父親吧。”
他愛著43歲的桑德拉,桑德拉是一家衛生設備工廠老板的女秘書,在工作上她的組織能力很強,生活中具有腳踏實地的氣質,能體貼關愛他人,在性方麵也使人非常滿意。另一位他愛的女人是51歲的尤迪特,她未能如願以償地成為鋼琴演奏家,靠教人彈鋼琴和輔導功課維持生活,她“獻身於藝術、思想和內省”。他愛桑德拉是因為她是一位富有創造和務實精神的“愛情製造家”。對於尤迪特的愛是因為她的“可靠性”,這是他在與其他人交往中痛苦地感到缺少的東西。他在尤迪特麵前從不需要充當知識分子,不需要總是闡述最新的、令人目瞪口呆的對於普魯斯特或是福樓拜的見解並擺出可以將相關研究資料信手拈來的樣子。
這個有別於常規的“三角戀”的三方鼎立局麵在他看來可以永久持續下去,要不是在最近一段時間裏日益頻繁出現的老年症狀,如靜脈曲張、小腿肚痙攣以及右眼皮神經質跳動,最明顯的還是對性愛能力銳減的恐慌,他是不會產生這樣的意識的:“有一個人我得和他清算清算了,這個人就是我自己。有種感覺折磨著我,那就是我一下子變老了,而且必須將我的生活——其實就是我的情感生活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