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在前輩的提攜下,更加努力向前。他的語言和行動證明了他是位才智過人的將領。
三、初露鋒芒,氣魄不凡
他得中武舉後,取得了在軍中任職的資格,開始了軍事生涯。《庭聞錄》的作者劉健說他“自少為邊將”,他的教生陳邦選也說“總爺(指三桂)少年懸印”,指的就是這個時候。吳三桂初任軍職,就在舅父手下任中軍官。這是個低級軍官,是吳三桂走向將帥的起點。他在舅父祖大壽的指揮下,參加了對後金的戰爭。很快,他嶄露頭角,日益顯示出悍將的素質。
崇禎五年(1632年),他已是一個二十歲的青年,卻已升為遊擊將軍。雖說這個職位還不算高,但已進入將軍的行列,而父親這時已升到總兵官這個高級軍官的地位。
二十歲這個年齡,在古代的習俗中,已視為成年。它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期。身體長成,思想敏銳,精力旺盛,渾身充滿了青春的活力。二十歲的吳三桂,照比一般青年更引人注目:大耳垂,高鼻粱,臉色富有光澤,一雙眼睛炯炯有神,“瞻視顧盼,尊嚴若神。”他的身材不算高,看起來,也不那麼魁偉,可是“臂力過人”,沒有人能趕得上他的力氣大!難怪凡見過他的人都用“美人豐姿”、“狀貌奇偉”來讚美他,大概並非虛語,亦非媚人之辭。不過,他的相貌也不是完美無缺,隻要仔細察看,就會發現他的鼻子稍有缺欠:鼻梁右高左低,中間有一條黑紋如絲,像是受過刀傷的痕跡。他的鼻子的確受過刀傷。那是在幾年前,他為救父親,一往無前地闖入數萬後金兵重圍之中……
吳三桂十七歲那年冬天,正是祟楨二年(1629年,後金天聰三年十月),皇太極發動了奇襲北京的戰役。他親率五、六萬大軍,避開明朝構築的寧(遠)錦(州)防線,繞道內蒙地區,從大安口、龍井關等處突入長城,直趨北京,給明朝以猝不及防的打擊。不幸的是,祟禎帝中皇太極的反問計,將袁崇煥逮捕入獄。祖大壽驚恐萬狀,攜吳襄父子及遼兵一萬五千人自北京倉皇撤軍。急返寧遠,以圖自保。崇禎聽從大學士孫承宗的建議。趕快派人安撫。使者疾馳至山海關才趕上祖大壽,當眾宣諭朝廷慰勞之意,聲明隻逮治袁祟煥一人,與眾將無涉。遼兵得到朝廷寬大,人心才安定下來。
次年正月,祖大壽奉命與孫承宗分駐三屯營(河北遵化附近)、豐潤(今仍名)之問,互相“聯絡犄角”。祖大壽又命所部分駐雷亭(河北樂亭)、昌黎(河北昌黎)、撫寧(河北撫寧)、石門、台頭營、燕河營(均在河北撫寧北、長城南)諸城鎮,以堵截後金兵歸路。然而,後金兵“潛師飽颺”,行動非常詭秘,明官軍常常捕捉不到它的任何消息。為摸清後金兵的去向,他常派出多達三百多人的“偵騎遠探”。
二月,祖大壽率部出長城,北進至建昌(遼寧淩源)。該城周圍多山,丘陵連綿,其西北麵與內蒙喀喇沁等部相接。皇太極繞道內蒙入關和北返,建昌是他必經之地。明兵集結於此,企圖截斷後金兵歸路。
吳襄攜帶吳三桂隨征,不離大壽左右。吳三桂年齡還小,在軍中不擔負具體軍務。父親和舅父對他很喜愛,不願讓他做任何冒險的事,讓他隨軍,是想訓練他,使他增長見識。父親已是一員參將,常受派遣,執行任務。可是,有一次發生了意外情況……
一天,吳襄率數百人出城偵察,突然與數萬後金兵遭遇,後金將領沒有把這幾百明兵放在眼裏,實行圍而不攻的戰術,迫其投降。吳襄無意投降,隻有突圍才能擺脫險境。他與部下“急奔”,後金兵就“急圍”;“緩奔”就“緩圍”。直至近城處,吳襄仍無法擺脫後金兵的圍困。祖大壽憑城樓遠望,知後金兵勢大,明兵出擊,如以卵擊石,倘遭全軍覆沒,丟失城弛,將犯不赦之罪。他不能救吳襄,隻好聽天由命了。
吳三桂見父親被圍,心急如焚,便跪在舅父麵前,請求發兵,為父親解圍。祖大壽以雙方兵力懸殊太大,不敢出戰,說:“我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動,萬一失利,咎將安歸!”吳三桂請求再三,祖大壽就是不答應。最後,吳三桂痛哭流涕地說:“總爺不肯發兵,兒請率家丁以死相救。”祖大壽似應非應地“嗯”了一聲。他以為吳三桂必不能救,但吳三桂馬上應口說:“遵令!”站起身來,轉身下了城樓,率家丁二十人,出城救父。祖大壽心情矛盾,也沒嚴加阻止,由他去吧!
吳三桂左右各置一將領,自己居中,分十八人為兩翼衝陣。後金兵見明兵極少,而敢輕易出戰,很是懷疑,便閃開一個陣口,將三桂二十人裹人陣中。
吳三桂人陣,以風馳電掣般速度向後金兵展開了衝殺,連續射出兩箭,後金兵應弦而倒。後金一員將官擁纛旗向他衝來。吳三桂迅即搭箭,用盡氣力,一箭射中,這員將官從馬上跌落下來。三桂急馳近前,下馬割取首級。不料此人受重傷未死,他眼看吳三桂舉刀之際,說時遲,那時快,摘出隨身的短刀,奮力躍起,照準吳三桂麵部刺來,吳三桂猝不及防,一刀砍中他的鼻梁,頓時血流如注。他顧不得傷口,手起刀落,將這個將官的頭砍了下來,井疾速地揀起死者扔在地上的紅旗,撕下一塊,胡亂地把鼻子裹了起來,飛身上馬,呐喊著衝殺。尋到了父親,大呼:“隨我來!”數百名明兵都隨他往外突圍。這時,祖大壽在城樓上眺望,命城上明兵擂鼓助威口城上城下,陣裏陣外,喊殺聲、戰鼓聲響成一片,似有千軍萬馬奔騰之勢。
後金兵始終懷疑明兵以少衝陣,可能是“誘敵”之術,也不敢用力堵截,加之吳三桂衝鋒在前,來勢凶猛,銳不可當,他與數百名明兵衝到哪裏,哪裏就紛紛閃開。於是,吳三桂帶領明兵衝圍而出。後金兵怕中誘兵之計,並不敢追趕,眼睜睜地望著這一小隊明兵飛速遠去……
吳三桂疾馳至城下,祖大壽已親自出城迎接,看到他血流滿而,不禁發出讚歎:“好樣的,賢甥!”吳三桂下馬,向祖大壽跪拜,忍不住哭了起來,吳襄站在旁邊,痛楚地說:“要不是我兒舍命相救,我們再也不能見麵了!”祖大壽撫摸著吳三桂的肩背,愛撫地說:“兒不要憂慮不富貴,我馬上題請超擢!”關寧援兵太監高起潛是吳三桂的義父,他得到吳三桂救父出圍的消息,大喜,說:“真是我的兒子啊!”
吳三桂就是在這次戰鬥中,鼻子受到創傷麵留下了輕微疤痕。幸虧他受傷時很年輕,靠著他旺盛的生命力,恢複得很快。疤痕還不那麼顯眼。也許他感到這是一個缺欠,每當與人談話不投機時,就用手“自捫其鼻”,這已成了習慣,到了晚年,也未改變。據長期同他一起共事的人說,觀察他的這個下意識的動作,“百不失一”。
吳三桂的地位和名望的顯著變化,大約就是以此次闖圍救父為轉機的。他的這一壯舉,被人們以“忠孝”之名而傳頌著;他的“嫻於騎射”的高超技能,他那“勇而敢戰竹的無畏精神,他“深鷙多謀”的韜略。都開始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和重視。也就從這個時候起,吳三桂時來運轉,步步晉升。他由中軍升到辯擊,確切時間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是在這次戰鬥後不久的事。因為他在崇禎五年(1632年)時,作為遊擊將官參加了山東“平叛”的戰鬥,所以,他的這次提升時間應在崇禎三——五年之間無疑。
四、青雲直上,仕途一帆風順
吳三桂是個很勤奮的人,除了習武,還勤於讀書學文。從少年時起,他每天雞叫就起床,到半夜才就寢休息,“終日無情容”,就是到了晚年,也保持這個習慣。他堅持讀書,不斷從古人那裏汲取思想營養,並從中萌發和樹立了自己的誌向。青少年時,他曾讀過《漢記》,其中有兩句話深深地打動了他的心。這兩句說:“仕官,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意思是,當官應做皇帝身邊的官,娶妻應得到像漢代陰麗華那樣的美人。他對此大發感慨,脫口而出:“我亦遂此願足矣。”在封建主義時代,一個剛涉世的青年,追求的無非一是顯爵名宦,二是絕代佳人。吳三桂有此思想,自然不足為怪。他為達到這個目標,終生奮鬥不已。後來,他果然功成名就,想得到的最終如願以償。
崇禎四午(1631年),吳襄兵敗而削職,並沒有給家庭帶來根本的影響。因為朝廷還允許他繼續供職,給他戴罪立功的機會,而他也在等待時機,以圖東山再起。吳三桂則是低級軍官,不負敗兵之責。
就在吳襄被削職時,山東爆發了以孔有德、李九成為首的兵變,孔有德原任山東登州參將,後金兵圍大淩河城時,受登、萊巡撫孫元化派遣,率八百騎兵出關赴援。行至河北吳橋,“兵乏食,肆掠村堡”,繼而嘩變。孔有德與李九成等密議,宣布起義叛明,率軍回師山東,連陷臨邑、陵縣、商河、青城諸縣城(今仍名,均在山東濟南北)。次年(崇禎5年)正月,孔有德回師攻下登州(山東蓬萊),設官置署,他自稱“都元帥”、李九成為“副元帥”、耿仲明等為總兵官。於是,整頓兵馬,攻城略地,反明的鬥爭浪潮席卷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