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撤藩逼反獨樹一幟1(2 / 3)

吳三桂的檄文,是他叛清、抗清的宣言書。為動員全國漢人反清,他大量複印檄文,派人奔赴各地傳送,他親自致書平南、靖南兩王,並向貴州、四川、湖南、陝西等省跟他有關係的將官擊信,動員他們起兵響應。

二、三桂謀反,天子沉著布防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差往貴州備辦吳三桂搬遷所需夫役糧草、船隻的兵部郎中黨務禮、戶部員外薩穆哈,以十萬火急,日夜疾馳到北京,直奔兵部衙門,一下馬,上氣不接下氣,兩手抱住柱子,說不出話來。他們已疾馳十一晝夜,累得精疲力盡,一時氣厥,口不能言。堂吏見狀,知有緊急事,忙用水灌進他倆的口中,過了一會兒,慢慢蘇醒過來,第一句話就說:“吳三桂反了!”接著,他們便把吳三桂謀反的事詳細地作了奏報……

原來,黨務禮、薩穆哈、戶部郎中席蘭泰、主事辛珠、筆帖式薩爾圖奉命至貴州,為吳三桂搬遷置辦船隻、糧料。他們一到貴州,雲貴總督甘文焜最先把吳三桂在雲南造反的消息密告了他們。貴州提督李本琛已參與吳三桂的叛亂,他給貴州巡撫曹申吉寫了封密信,約他起兵響應,投靠吳三桂。不料此信被甘文焜截獲,始知吳三桂起兵迫在眉睫。他大吃一驚,意識到事態十分嚴重。他認為,事出猝然,黨務禮一行繼續留下籌備搬遷事宜,已無必要,當前最緊迫的是,速返北京,向朝廷報告,請兵赴援口

在甘文煜的掩護下,黨務劄、薩穆哈、席蘭泰三人偷偷出貴陽,直趨北京。但是,吳三桂的密令已到了貴陽,指令他們暗中據守城隘,嚴禁出入。

黨務禮等行至鎮遠,守將不給驛馬。他們好不容易弄到兩匹馬,躲過了叛兵的追捕,疾馳至沅州,逃出了吳三桂的勢力範圍,進入湖南境內,才得到補充的驛馬,日夜趕路,終於到達北京!不幸的是,兵部主事辛珠、筆帖式薩爾圖沒有逃出來。他們被叛兵逮住,勸降不從,被殺身死。與黨務禮同去貴州的戶部郎中席蘭察,因沒有馬匹,在鎮遠乘船至常德,換乘驛馬,於十二月二十七日到京。

黨務禮等逃走後,貴陽形勢急劇惡化。總督甘文妮剮辦完母親的喪事,才返回貴陽不久,就趕上了這場突然到來的大事變。他得知吳三桂殺害巡撫朱國治、扣留折爾肯的消息後,立即派他的族弟甘文煜赴京報告。同時又寫信給四川期廣總督蔡轆榮,向他通報雲南的事變。他緊急命令貴州提督李本琛率部扼守盤江。李本琛已懷貳心,先以書信試探他的態度。甘文妮回信,表示誓死守貴陽。李本琛知他無意從吳三桂,便不再聽從他的調令。文焜直屬的部隊,已為吳三桂收買,拒絕服從他的命令,有不少兵士聽到事變的消息,紛紛逃竄。這時,紛傳三桂兵正向貴陽逼近,城內一片恐慌。甘文煜料到貴陽已不能守,決計離開貴陽。他先令自己的姬妾同府中七名婦女吊死,獨自攜第四子甘國城率十餘名騎兵,赴鎮遠,打算召湖北兵扼守險隘,堵住吳三桂兵不得出貴州。十二月八日,他們父子馳至鎮遠(貴州鎮遠)。守城副將江義已接受吳三桂命令,拒不準進城。甘文焜隻好渡河,行至一座寺廟吉祥寺,江義派兵把他們包圍在寺內。甘文焜料到已無法逃出,又不甘心受辱,便朝北京方向向聖祖拜別,拔出佩刀,剛要自刎,其子國城忙阻止,請求先死,還投等父親同意,他奪下刀,猛地朝自己的脖子一揮,迅速把刀還給父親,身子隨即撲倒在地,血湧如注,噴濺到父親的衣服上。甘文妲不禁讚歎:“兒子的勇氣超過我!”舉起帶血的刀,自刎而死,時年僅四十二歲。隨從筆帖式辛珠、薩爾圖甘願從他們父子死。

黨務禮等向聖祖僅報告吳三桂殺害朱國治、扣留使臣的事,對貴陽事變、甘文焜父子之死還一無所知。聖祖當而聽取黨務禮報告的第二天,即十二月二十二日,蔡築榮提供了更為詳細和最新情況的報告,有關吳三桂的名號、國號、貴州提督李本琛從叛、欽差被扣、兵部主事辛珠、薩爾圖及甘文焜父子之死等等消息接踵傳來,“舉朝震驚”。聖祖在得到黨務禮的報告的當天,雖說他還沒有完全意識到吳三桂的叛亂將給清朝統治造成何等危害,但已感到此事非同小可,他憑著青年人的政治敏感,迅速作出應變的反應。他緊急召見議政王大臣,商討對策。

當初,在是否批準吳三桂撤藩的問題上,朝廷議政王大臣及各部官員始終存在著嚴重分歧。隻有戶部尚書米思翰等少數人主撤,禮部尚書圖海等多數人反對撤藩,還有很多大臣不表態,實際也是讚成圖海等人的意見。聖祖作41了撤藩的決定,持反對意見的大臣們不敢再堅持。然而,他們最擔心的事很快就發生了。吳三桂叛變的消息一傳來,原先持兩種意見的大臣們又發生了新的爭論。主撤的人此時沒什麼理由可辯,而反對撤藩的大臣們把這場事變歸咎於主撤者,紛紛要求追究他們的責任。以大學士索額圖為首,要求處死主撤的大臣。聖祖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說:“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一句話,便平息了爭論,當務之急,是如何應付這場事變。

毫無疑問,製止吳三桂叛亂和預防他把叛亂擴大,隻能用軍事手段來阻製。聖祖和廷臣們都很自然地首先從軍事上考慮,采取何種應急措施來阻止這場叛亂的繼續發展。不言而喻,他們恨不得立即把吳三桂擒拿在手,以正國法。措施迅速製定出來,概括言之,第一,荊州(湖北江陵)係長江南北咽喉要地,關係最重。聖祖料吳軍必犯湖南,而荊州必先設防。他特派前鋒統領碩岱率每佐領前鋒兵一名,兼程前往,保守荊州,固軍民之心。然後,由荊州再進至常德(湖南常德),“以遏賊勢”;第二,為爭取時間,由戶部負責,預先在沿途出征將士停留處各下糧餉,保證碩岱兵到糧餉亦到。聖祖責成議政王大臣就如何遣派大軍、後續部隊如何增調到前線等問題,“速議具奏”。

議政王大臣不敢怠慢,很快議定:派滿洲與蒙古八旗每佐領前鋒各一名,護軍各七名,驍騎各十名,漢軍每佐領出驍騎各五名,領兵官員視兵數酌量派出。他們拿出此方案請示,聖祖揮筆批準。聖祖接到蔡毓榮的報告後,在軍事上又采取了一係列措施:

(一)調兵遣將,分守戰略要地。聖祖考慮到廣西與貴州鄰境,不得不預先設防,立授駐防廣西的已故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婿孫延齡為“撫蠻將軍”、線國安為都統,責成他們“統兵固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