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撤藩逼反獨樹一幟1(1 / 3)

矛盾激化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出現火花。吳三桂被朝廷逼反,他自封“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改國號為“周”。最初出師旗開得勝,但到後來互相猜疑,最終走上了失敗之路。

一、先聲奪人,師出有名

吳三桂哭祭永曆睦,悔過當初之是非。也許是哭聲悲痛,牽動三軍將士的感情,他們覺得朝廷不講信義,他們決心跟著吳三桂反清。

吳三桂哭陵,是對他的廣大將士的思想動員和誓師,激勵他們跟隨他去同清朝決戰。第二天,他又下令三軍赴昆明郊外校場閱兵、較射,從軍事上再動員。約定:不按時到場的,必以軍法從事。

次日,天剛亮,鼓角齊鳴,各鎮將士整隊入場,軍容肅然。吳三桂全身披甲,飛身上馬,揚鞭疾馳,手發三矢,皆中目標。三軍為之歡呼雷動,演習完射箭,再演練各種武器。校場正南兩側擺列著大劍、畫戟、雕戈等長短格鬥兵器。吳三桂每馳馬一回,即馳至武器處,由侍衛飛遞一兵器,他在馬上穩穩接住,然後策馬疾馳,揮動兵器,如搏戰進擊,運用自如,恰似“風馳雨驟,英武絕人”。吳三桂以六十二歲的高齡,在飛馳的馬上精彩地表演了射箭和各種長短兵器,武藝嫻熟,技法高超,威風不減當年!三軍看得發呆,不時爆發出歡呼聲。吳三桂就是要讓他的廣大將士親眼目睹他的雄風,他要使他們相信,雖然他已進人老年,仍然有能力率領他們去奪取新的勝利。他要給他們以信心和勇氣,藐視清朝,驅除他們對清朝的迷信和晨懼心理。吳三桂的目的達到了,他為此感到欣慰。

吳三桂欲師出有名,先聲奪人,特地製作一道討伐清朝的檄文,全文如下:

原鎮寧山海關總兵官、誇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師興明討虜大將軍是,擻告天下文武官吏軍民人等知悉;

本鎮深叨明朝世爵,統鎮山海關。一時孛逆倡亂,聚賊百萬,橫行天下,旋寇京師,痛哉觳皇烈後之崩摧,慘矣!東宮定藩乏顛踣,文武瓦解,六官恣亂,宗廟瞬息丘墟,生靈流離潦炭,臣民側目,莫可誰何。普天之下,竟無仗義興師勤王討賊,傷哉!國遠夫曷可言?

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幹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血訂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將入關,牽賊選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親擒賊帥,斬首太廟,以謝先帝之是。幸而賊遁冰消,蕖魁授首,政(正)欲擇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喜地以謝夷人。不意狡虜連再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踞燕都,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囊,方知拒虎進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誤。本鎮刺心嘔血,追悔無及,將欲反戈北逐,掃蕩腥氣,適值周、田二皇親,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寄命托孤,宗社是賴。姑飲泣臆忍,未敢輕萃,以故避居窮壤。養晦待時,選將練兵,密圖恢複,枕戈聽滿,柬馬瞻星,磨礪警惕者,蓋三十年矣!

茲彼夷君無道,奸邪高漲;道義之儒,悉處下遼(僚);鬥筲之輩,成居顯職。君昏臣暗,吏酷官貪,水慘山悲,婦號子洋以至慧星流隕,天怨於上;山崩土震,地怨於下;官賣爵,仁怨於朝;苛政橫征,民怨於鄉;關稅重征,商怨於潦;徭役頻興,工怨於肆。

本鎮仰觀俯察,正當伐摹救民,順天應人之日也。爰率文武臣工,共劼義舉,卜取甲寅年正月元旦寅刺,推奉三太子,部天祭地,恭登大寶,建元周啟,檄示布間,告廟興師,克期進發。移會總統兵馬上將耿(精忠)、招討大將軍總統使世於鄭(經),調集水陸官兵三百六十萬員,直搗燕山。長驅潞水,出銅鴕於荊棘,奠玉灼於空湯,義旗一舉,響應萬方,太快臣民之心,共雪天人之憤。振我神武,剪彼囂氛,宏啟中興之略;踴躍風雷,建劃萬全之蓑,嘯歌雨露;倘能洞悉時宜,望風歸順,則草本不損,雞犬無驚;敢有背順從逆,戀目前之私恩,忘中原之故主,據隆扼隘。抗我王師,即督軼騎,素征路巢覆穴,者稚不留,男士皆誅;若有生儒,精諳兵法,奪拔媍穀,不妨獻蓑軍前,以佐股肱,自當量材優攞。無靳高爵厚封,其各省官員,果有潔己愛民、清廉素著者,仍單仕;所催征糧穀,封貯倉庫,印信冊籍,賚解軍前。其有未盡事,宜另頒條約,各宜凜遵告誡,毋致血柒刀頭,奉鎮幸甚,天下幸甚!

吳三桂的這篇“討清”檄文,論文采雖比不上駱賓王的名篇《討武曌擻》,卻大有氣貫長虹之概,不失為名士精心之作。如從內容上考察,此文多有不實之辭,巧飾偽裝,隨處可見,且回避要害,掩天下人耳目。檄文開頭一大段,以當年“討賊”自任,曆敬複君父之仇的蓋世之功,向天下人自我誇耀。可是,他當時騎牆山海關,首鼠兩端,對一度降李白成一事避而不提。此其一。

他太書不得已借清兵複仇之苦衷,並以最終滅掉李自成而自詡,這也確是事實,但卻掩飾了自己完全降清的真相。聲稱他委曲求全,“養晦待時,選將練兵,密圖恢複”明朝已有三十年,雲雲。可是,他無法解釋這三十年他為清朝效命疆場,剿滅農民軍,掃蕩南明,尤其是擒殺永曆帝等血的事實。他坐鎮雲南,希圖永鎮,千方百計保存自己的權勢與地位,何曾為恢複明朝而做什麼準備!因此,對這些事,他隻好避而不書一字!他叛明降清,這是不容篡改的曆史,無論時人和今人,有誰能質疑呢?即使有人為之辯解,不過是嘲弄曆史,徒勞無益!此其二。

檄文聲稱,當年他曾奉三太子,欲恢複明朝。三太子何曾到過他手?這是從來沒有的事!根本談不上奉三太子人都即位。此事顯係三桂偽造,不足為據。如今,已過去三十年,忽然又冒出一個“三太子”,要“恭登大寶”了,這又是彌天大謊!他自己的行為,自稱周王,自立年號,就使自己的謊言不攻自破!此其三。

檄文聲討清朝罪行,說得如此嚇人,卻是誇大之辭,清入關後,廢除了明朝一些苛政,采取了恢複生產的措施,特別是到聖祖親政後,整個形勢日見好轉,不像他說的,如天怨、地怨,仕、民、商、工皆“怨”,還未達到這種程度。此其四。

檄文的最後一段,極力渲染他兵多將廣,勢力之大,有報吞中華之概,以此動員人們響應和支持他的行動。他規定數項政策,目的是爭取同情者,嚇唬那些擁護清朝的人。僅此而已。

檄文表述了吳三桂的目標,是要推翻清朝的統治,建立一代新王朝。但看起來,好像是吳三桂的自白書,或叫做自我“辯解書”。如果我們不加分析地全部相信他所說的話,那就錯了,可能會把我們的認識引向歧途!

奇怪的是,吳三桂的這道檄文,不見諸任何清官方或私人著述。在官方書中隻說吳三桂“偽檄”四處傳布,對其中內容不及一字。這證明吳三桂當時確實發布過檄文。為何置而不書?細想起來,也不難理解。檄文畢竟觸及了當年吳三桂與多爾袞訂盟等事實,清聖祖和他的廷臣們也不敢作出回答;尤其是檄文無處不痛罵清朝,這對清朝是不光彩的,如刊於官方史書,倒是替吳三桂做了宣傳。因此寧可不保留一字,勿使其傳世。至於私家著述,為避諱也不敢刊登此文。這可能就是檄文在清代文獻中失載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