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撤藩逼反獨樹一幟2(1 / 3)

聖祖與吳三桂互討的諭旨、檄文,各持一端,遇有於己不利之事,則避開辯論,而以自己有利之處攻擊對方的短處。這才是:一旦翻了臉,曆史事實也隨之而翻!這也恰恰是曆代封建統治者政治鬥爭的伎倆,是沒有多少信義可言的。

聖祖討吳檄文,與上述軍事、政治各項措施及其政策,都是在聖祖接到黨務禮、蔡毓榮的報告後,僅僅六天(12月2l~27日)之內做出的,而且都是由聖祖親自裁定,其中不少是他自己提出來的。政策性的規定和措施,一經確定,聖祖立即付諸實施。大膽、果斷、迅速、沉著,體現了年輕的皇帝聖祖的思想風格。這大概是吳三桂始料不及的吧!事實表明,他把聖祖估計得過低了。他認為,隻要他一起兵,就會使朝廷、聖祖驚慌失措,手忙腳亂。他想錯了。聖祖臨事不慌,在緊急狀態下,卻能有條不紊地進行部署,當機立斷,異常迅速地采取果斷措施,足以應付眼前突然發生的事變。

從軍事上說,聖祖所采取的政策,反映了他的戰略思想:以荊州為重點,加強其防禦。抵擋叛軍的正麵北進;以四川、陝西為側翼,派八旗兵進駐四川,其目的是預防叛軍經四川進人陝西,威脅北京;以兗州、太原為南北東西的中繼站,集結兵力,隨時聽調出擊。廣西方麵,授孫延齡以兵權,固守防地,以牽製叛軍的北進。這些措施,初步構成了聖祖的戰略防禦體係,基本符台此時的形勢需要。

從政治上來看,聖祖采取的幾個實際步驟,也是相當有力的。他停撤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兩藩,這是對他原定三藩同撤的政策的一個重大調整和修正。撤藩前,聖祖沒有預料到將會出現什麼麻煩,更沒有想到會激起三藩特別是吳三桂的反抗。他所說的“撤亦反,不撤亦反”,是事後的遮掩之詞,並非事先想到的。在處理三藩問題上,聖祖確實失之於輕率。如果真像他所說的撤藩“必反”,為何沒有預先設防?卻隻派了幾個欽差去辦理,以為一切順利,高枕無憂。事實已經證明,他采取的三藩同撤是一大失誤。吳三桂叛變,固然有他的根本利益所在,麵聖祖估計不足,政策不當,才使矛盾激化,迅速轉變為公開的武裝對抗。因此,聖祖的這一政策,不僅激起吳三桂的反抗,而且由吳三桂帶頭倡亂,又擴大為全國性的內戰。毫無疑問,發生這場大動亂,聖祖是不能推卸責任的。值得讚許的是,聖祖能在事變麵前,很快認識到區別對待的必要性,因而迅速地改變三藩同撤的政策,緊急下令,尚、耿兩藩停撤,詔削吳三桂王爵,發布通告,聲討其叛亂。這一結果,不過是實施了撤藩前大部分大臣所主張的區別對待的政策。那時,他們同意尚、耿兩藩搬移,主張吳三桂留鎮,怕的是他鬧事。此刻,顛了個倒,讓尚、耿留下,隻撤吳藩,削去其爵位,把他置於朝廷的叛逆地位。聖祖這樣做,目的是穩住和安撫尚、耿不使其倒向吳三桂一邊,不得不區別去留,分化三藩的勢力。從平叛的需要出發,留下他們鎮守地方,實為必要。否則,二藩一撤,福建、廣東一時無人防守。豈不是丟給了吳三桂!

聖祖對廣西將軍孫延齡的政策,也體現了他孤立吳三桂的意圖。當三藩請求撤藩時,也波及到是否要撤孫延齡。他原是定南王孔有德屬下一個無名小卒,後被有德賞識,不斷提拔,還把自己的獨生女兒孔四貞嫁給了他。他如登龍門,今非昔比了!有德死後。朝廷為追念其功績,特令延齡為“廣西將軍”,“掌管王旗”,駐桂林。他出身卑微,才望“庸劣”,為朝野所輕視,平時,他擅自殺人犯法,已被都統王永年揭發。現趁三藩並撤時,朝廷內外諸臣,開始攻擊他,要求撤他。廣東道禦史鞠殉,首先“開炮”,參奏孫延齡。奏文一開頭,就說他原是一個“標員”,“年齒素輕,位權未重”,隻因他配定南王之女,才執掌該王所屬軍隊。接著,說他“終屬外姓,論名分”,他無承襲勳爵之理;論軍心,“多有未肯帖服之情”。鞠珣又引述廣東廣西總督金光祖的奏疏中揭發孫的許多不法之事。他要求將孔四貞跟孫延齡“撤回京師”,孔有德所部官兵,或歸並正黃旗,或分隸八旗,另派將軍統轄。孫延齡本不足道,朝廷並不擔心他會生事,因此並不想急於把他撤下來,而是派官調查後“再議”。經查證,犯罪屬實,將他罷職。三桂一叛亂,聖祖便改變了主意,特授他“撫蠻將軍”之職,令其固守廣西。聖祖由輕視一變而為重視,其意仍是孤立吳三桂。況且孫延齡畢竟是定南王孔有德的舊人,並有孔四貞佐助,隻有用他為將,統率孔有德舊部,可保無亂。籠絡住孫延齡,亦能穩住軍心。從集中力量打擊吳三桂這個主要敵人的戰略考慮,聖祖的這一政策是可取的。

以聖祖為首的清朝統治集團對吳三桂的態度,從一開始就栗取了毫不妥協、堅決鎮壓的立場。其一係列措施,都表明他把吳三桂視為最主要、最危險的敵人。聖祖發布的討吳三桂諭旨已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即使又相繼發生了陝西王輔臣、廣西孫延齡、福建耿精忠等人的叛變,他仍然堅持把吳三桂作為主要的對手和打擊目標。他所采取的一係列政策都是針對吳三桂的。這一點並沒有錯。然而,在平叛初期,聖祖和謀臣們對整個形勢估計不足,總以為吳三桂一人造反,翻不了大局,平息不難。盡管他曾在幾個戰略要地部署兵力,不過是預防性的,不曾料到平息吳三桂叛亂後來所遇到的困難,也不曾想到平叛時間如此之長。正是基於這個思想·他根本就不想和吳三桂和解。不久。叛亂幾乎蔓延到全國,他才感到形勢的嚴重,一度被迫向吳三桂作出和解的姿態。

一場關係清朝命運的殊死大搏鬥正在展開,誰勝誰負,一時還難以預料,人們正拭目以待。

三、輕取四省,康熙怒殺姑父

吳桂從昆明出兵,勢如破竹。

吳三桂進軍的第一個目標是貴州。當地軍政官員幾乎全部投向了吳軍。吳三桂把胡國柱留鎮雲南,自率諸將取貴州,於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馳至貴陽。馬一寶已前驅人城,貴州提督李本琛迎降。李本琛是甘肅西寧人,原明總兵官高傑的外甥。他最初是總督洪承疇的部下,官至遊擊。明亡後,弘光政權大學士史可法推薦他為總兵,隸屬高傑。後來,高傑被李定國殺害,任命他為提督,統其部屬。順治二年,豫親王多鐸南征,本琛事部十餘萬降清,以原官隨大軍菠江。平定江南後,他回到北京,隸屬漢軍正黃旗。順治十年,他隨同洪承疇再次南下,協助承疇經略五省。順治十二年,加右都督,充任左標提督總兵官。順治十四年,隨承疇取貴州。順治十六年,經承疇推崇,授貴州提督,特加太子太保銜,以表彰和獎勵他立下的軍功。吳三桂任雲貴總管後,兩入關係密切起來。當吳三桂辭總管時,他上琉陳述吳三桂功績,請求朝廷繼續留任他。由此可見他們的關係非同一般。

李本琛是貴州的軍事長官,他投向吳三桂,清朝在貴州的軍事即告瓦解。吳三桂一到貴陽,就授他為“貴州總管大將軍”之職。本琛欣然受命。

在李本琛之後,投降吳三桂的還有貴州巡撫曹申吉。這裏,需略作交代。他是山東省安邱人。他既不是靠降清得仕,也不是以軍功升職。他是在順治十二年考中進士後,始步入仕宦之途。先授庶吉士,再改授內翰林院國史院編修,充任日講官。此後,又曆任多職,至康熙六年提升為禮部侍郎,狄年,授以顯職貴州巡撫。他的簡曆表明,他在仕途上一帆風順,而且進展很快。他與明朝並無政治關係,跟農民起義軍也無絲毫瓜葛,他所得到的一切榮譽和地位,都是清朝給的。誰料吳三桂到了貴陽後,他也乖乖投靠了吳三桂!仍以原官出任貴州巡撫。

遼東人王永清,以黔西鎮總兵官叛清“從逆”。聖祖說他“身膺重任,甘心從賊”。

吳三桂兵進貴陽,兵不血刃,傳檄而得貴州全境。該省曾由吳三桂總管,心腹遍布各處,後來吳三桂辭總管任,該省在實際上仍是吳三桂的勢力範圍,處於他的控製之下,他的討清檄文最先到達這裏,他的心腹即起兵響應。

康熙十三年(1674年)伊始,吳三桂正式稱“周王”,廢棄康熙年號,稱周王元年,改元“利用”,同時廢康熙製錢,自鑄貨幣,名日“利用通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