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撤藩逼反獨樹一幟3(2 / 3)

聖祖沒有料到的是,就在他發出上一指示數日後,即二月二十七日,孫延齡據桂林叛變,投向了吳三桂。孫延齡也是遼東人,其父孫龍原為孔有德末弁,早在太宗時期,隨孔有德降清。孔有德南下,留鎮廣西,其父升大將官,孔有德便將自己的獨生女孔四貞許配給孫延齡。此時四貞年幼,他們尚未成婚。後來,孔有德殉死於桂林,孫延齡的父親也死於陣中。朝廷給予恤典,批準孫延齡襲父二等男爵,又加一等雲騎尉,特賜四貞白銀萬兩,每年停祿視同郡王待遇,四貞長大,便與孫延齡結了婚。康熙五年五月,聖祖命孫延齡為鎮守廣西將軍,統轄有德舊部,駐守桂林。

孫延齡以妻父而貴,獨掌一省的軍權,他也效法吳三桂“驕縱無忌”,凡本省武職官員任免,他都擅自決定。康熙十一年九月,禦史馬大任彈劾他擅自用權,隨意任免武職官員。兵部庇護孫延齡,駁斥了馬大任的參劾,而孫延齡得寸進尺,請旨嚴斥馬大任。兵部了解情況,“申禁之”。十二年七月,他的部下都統王永年、副都統孟一茂、參領胡同春、李一第等人上疏,揭發他諸多不法事:貪汙國家財政、縱容部下殘害百姓、晝團城門、鄉民不敢人城等罪狀。他們的揭發材料先送變廣西總督金光祖,他據實上奏口

聖祖特派兵部侍郎勒德洪赴粵審理此案。這時,禦使鞠殉乘機進言,說孫出身微賤,又屬外姓,享有已故定南王孔有德的待遇,不知感恩圖報,膽敢為非作歹,委任其兄孫延基總管屬下兵事,軍心未服,已引起“訐告紛紛”。他請求將孫延齡調回北京,其屬下兵士,或令歸屬八旗,或仍令駐守廣西,另派一將官統轄。

兵部奉命討論此事,認為孫延齡已為王永年所揭發,朝廷已派大臣前往桂林調查,應等待其調查結果,然後再議處。

勒德洪桂林之行,很快將王永年所揭發的各條款調查清楚,情況屬實。據此,兵部請聖祖將孫延齡治罪。聖祖斟酌再三,予以寬大,免予處分。

孫延齡對王永年等人揭發他,懷恨在心。對朝廷派勒德洪前來調查他的問題,心中不滿,敢怒不敢言。他把仇恨都集中到王永年身上,伺機報複。正當他怨恨之際,雲南突變,朝廷命他與王永年等同守廣西,等待機會進兵雲南。孫延齡對他的仇人王永年同他一樣受重,心中很不服氣,又怕他再參劾自己,心裏很不安。這時,吳三桂派人送來給他的一封親筆信。內中向他通報雲南已經起兵,要求他在廣西立即采取行動,事成共享富貴,百般引誘孫延齡起兵。孫延齡得吳三桂書信,頗為高興,以為機會終於來到,他首先想到的是必殺王永年等人,以泄心頭之恨!也發泄了對朝廷的不滿情緒。就跟吳三桂的關係來說,彼此頗有一點瓜葛。據說,孔有德當年曾與三桂聯過姻,將女兒孔四貞許配給吳三桂的次子,其次子未成年夭折,婚姻不成,吳三桂就認四貞為“義女”,才嫁給了孫延齡,他自然也成了三桂的“義婿”。由於選種關係,孫延齡跟吳三桂頗為密切。他得到吳三桂鼓動起兵的信,又得知吳三桂已派他的從孫吳世琮為大將軍,率領大軍即將來粵西,他不再猶豫,便於康熙十三年二月,宣布起兵。

二月二十八日,孫延齡詐稱議事,把譜將都騙到他的府中,事先埋伏下精兵,準備下手。議事完畢,當諸將陸續起身離座時,孫延齡布置的伏兵齊出,堵住門,並衝上前去,刺殺毫無戒備的參加議事的將官。王永年首當其衝,最先被殺死。幾乎同時,副都統盂一茂、參領胡同春、李一第等三十餘人都被伏兵迅速殲滅。緊接著,孫延齡派兵包圍了廣西巡撫馬雄鎮衙署。一點也無防備的馬雄鎮和家屬被圍在宅院裏,束手無策。孫延齡出示吳三桂的命令,要挾雄鎮投降。馬雄鎮也是遼東人,降清後,屬漢軍鑲紅旗。曆任工部副理事官、左僉都禦史、國史院學士。康熙八年,授山西巡撫,未上任,又改任廣西巡撫。他堅守臣節,堅決不從叛,他穿了朝服,麵北叩拜,說:“臣無能,僅以一死報國!”他把自己的居室門關好,上吊自盡。還沒有氣絕,被人發現,踢開窗戶,把他救了下來。馬雄鎮料知自己很難逃脫,隻能設法讓兒子逃出虎口。他趁孫部圍守不嚴。先讓長子馬世躋偷偷溜出衙署。世濟總算逃了出來,輾轉到了江西贛州,江西巡阮董衛國將廣西情況緊急上報朝廷。聖祖始知廣西發生叛變,立即遣使至江西,護送世濟進京,當麵聽取了報告。聖阻感念馬氏忠誠朝廷,特授世濟西品京卿。大約又過丁數月,馬雄鎮寫了一份奏疏,交給長孫馬國禎,乘夜鑿開牆沿睦出。看來,孫延齡尚未發覺,馬雄鎮又指派心腹二人,保護他的次子馬世永逃離桂林。長孫與次子先後抵達京師。開始,孫延齡並不想殺死馬雄鎮,他的目的是想勸降,這對他是有利的。所以隻派兵把罐鎮圍在家中,等待他回心轉意。時間一長,圍禁鬆懈,再說,圍他們一家的將士中難免沒有馬雄鎮的人,或者有的出於同情心,沒有嚴密圍禁,致使他的子孫接連逃出去。這件事終於被孫延齡知道了,心中又恨又怕。馬雄鎮不肯屈服,他決定再次逼降。他讓哥哥孫延基率兵闖入巡撫衙署,把雄鎮圍在中間,拔出刀,逼視他。突然,雄鎮上前搶過一個士兵的刀,還沒等這個士兵反應過來,他已舉刀自刎,血濺全身,幾名士兵如夢初醒,一湧上前奪刀,在爭奪中,一個士兵不慎,競把自已的三個手指削掉了!馬雄鎮自刎,還未及致命處,又活了下來。孫延齡氣急,但沒有處死他,命人把他鎖在另一間居室裏,嚴加看管起來。

吳三桂督令孫延齡盡快采取軍事行動。他下令出兵,攻打平樂等地。

兩廣總督金光祖聞訊,派人火速進京報告。孫延齡起兵一個多月後,聖祖下令討孫延齡。他對兵部發出指令:

逆賊孫延齡,原係定南王下末舟之子。本無才能功績,祗緣定南王孔有德航海歸誠,出師盡節,世祖章皇帝憫其忠貞茂著,官兵人等不忍分離,收拾散亡,倬為一旅,仍以所屬官員統之,養瞻加恩,概從優厚。迨聯禦極,念孫延齡既配王士(孔四貞),理應量加寵榮,故授為將軍,使之管理定南王所遺官兵,鎮守粵西。在孫延齡叼冒崇階,自應恪恭職掌,殫忠報鼓。乃曆任以來,屢有過犯,及累經王永年等訐奏駐罪,部議從重處分。朕猶以定南王之功,曲加貨宥,仍爭管後如故。近複賜以撫蠻將軍印,委任有加,恩寵罔替,不意孫延齡包藏禍心,背恩忘義,結連逆賊吳三桂,輒行反叛,煽亂地方,國法難容,宜加顯戳!

誇削其將軍職銜,大兵指耳進剿,立正典刑。但念其聽管官兵,係定南王舊人,受恩累朝,忘艾素著,必不甘心從逆,隳棄前勳,其所管人員及地方官兵,有能擒斬孫延齡投獻軍前者優加爵賞,或以兵馬城池納款者,論功敘祿;或力有不迭,能自拔來歸者,亦免罪牧用。至於伊等父兄子弟,見(現)在京城、直隸各省者,概不株連,毋得心懷疑畏,自罹法綱,負朕好生之意。爾部即速行遍諭。

聖祖在這遭諭旨中,曆數朝廷自順治在位和他登位後給予孫延齡的種種優厚待遇,恩重位崇,確屬實情。聖祖特別強調,孫延齡以微賤出身,平庸無大才卻榮登將軍之位,皆出於朝廷對其嶽父孔有德功績的追念和報答,麵孫延齡不知感恩圖報,相反,竟背叛朝廷。其實,孫延齡叛清並沒有更深遠的政治目的。他還年輕,不過三十多歲,沒有經曆過多少艱難曲折,他一登將軍之位,又兼定南王之婿,父親死去,無人訓教,不過作威作福。他被王永年等參劾,懷有報複之惡念,朝廷屢加阻止,使他不得伸展私欲。吳三桂謀反,對他煽惑,便不計後果,憤然起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