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撤藩逼反獨樹一幟6(2 / 3)

嶽州不是是湖南也是長江中下遊”水陸衝要之地”。它位於浩瀚的洞庭湖之畔,長江南岸,三麵環水,一麵通陸地。麵洞庭之水又與長江一脈相通,因此借助洞庭之浪,可順水至長江,出湖南省境,水陸並行,隨心所欲。而借一脈之便,從長江即可進入洞庭。入湖南省境,必經嶽州。南北東西,行旅轉運,欲得水陸兼有之利,嶽州乃不可逾越之區。在軍事上,得嶽州,可控製湖南之命脈,可斷南北交通,故此城為兵家必爭之地。吳三桂剛起兵時,聖祖已洞見嶽州極端重要,嚴令駐防部隊“宜亟固守”;同時,又派出都統覺羅朱滿、一等侍衛畢桑阿等率增援郭隊水陸兼行,速往協守。豈料清軍未及固守。嶽州已為吳軍襲取。

吳三桂以嶽州作為他在湖南立足的一個戰略支攆點,集兵七萬。特令吳應期加強防守。他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在嶽州城外構築防禦之事。由此看來吳三桂準備長期固守湖南的打算,這大概也是他劃江麵治的一部分。

隻是吳三桂進至長江南岸,便停止前進,才使聖祖的戰略計劃得以僥幸實現。否則,吳軍及時渡江,長驅直進,荊州尚未設防,肯定會使局麵為之改觀!這就是吳三桂的戰略失誤,促成了聖祖的成功。

吳三桂駐兵不進,給聖祖充分布防荊州贏得了時間,在聖祖的親自指揮與調度下,援兵源源麵來,蓄積糧餉,製造了大量的各種類型的船隻,為將來渡江之用。由於雙方各自加強這兩個戰略地區的防務,因麵造成了嶽州與荊州的兩大戰略中心的長時間的相峙。耐人尋味的是,吳三桂無意取荊州,倒是聖祖處心積慮地時刻以嶽州、長沙為念,必敬取之而不罷休!他屢下指令,嚴督駐守荊州的統帥多羅順承郡王勒爾錦和其他有關將領速取嶽州。還在康熙十三年七月,貝勒察尼、將軍尼雅翰等分率滿漢官兵,水陸齊進,向嶽州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吳將昊應期、廖進忠、馬一寶、張國柱、柯鐸、高起隆等率七萬大軍從陸路分路迎戰。清軍奮擊,報稱:“大敗吳軍,斬首萬級,舟師抵七裏山,以炮破賊,擊其船十餘艘。”這次接觸戰,殺傷了一定數量的吳軍,從戰略上並未改變雙方力量的對比。此役中,清軍無法接近嶽州,便引退而去。此後,聖祖再未得到進軍嶽州的報告,也不見捷報傳來。

原來,這些高貴的子弟、皇親貴胄,都是皇室中的年輕一代,他們沒經曆過先輩們的艱苦創業的年代,他們一生下來或剛懂事,愛新覺羅氏已經君臨天下,坐享先輩們的勝利果實,承襲父輩們的爵位,養尊處優,沒見過戰陣。更談不上作戰經驗。叛亂發生後,他們都被選作方麵軍的統帥“大將軍”,在千軍萬馬而前,不禁心虛膽寒,又麵對吳三桂等強敵,便喪失了勇氣,屯兵不前,惟觀望而已。他們中一些人,如勒爾錦、貝勒察尼(多鐸子)等,隻知斂取地方督撫司道縣官財物,“希圖回家為富足之計”。聖祖不時地批評他們令其改正錯誤,如說:“壬(指傑書)守金華,將及二載,徒以文移往來,不親統兵圍剿,賊何自滅?”喇布自到江西,就呆在南昌,不敢出戰。聖祖批評說:“簡親王喇布自至江西,無尺寸之功,深居會城,虛糜稟餉。”董鄂膽小如鼠,躲在西安不出,聽任叛軍奪城略地,連失蘭州、棧道,給清軍造成重大損失。由於這些皇室貴胄的怯幡無能,致使叛亂迅速擴大,幾乎把清政權喪失掉!

戰爭一開始,聖祖就派出大軍迅速趕至荊州,扼吳軍渡江。此後不厭其煩地指授方略,一再催促勒爾錦等統大軍渡江,取嶽州,奪據長江之險。聖祖喊了整整兩年,勒爾錦以各種口實,就是按兵不動,吳軍則鞏固了在湖南的陣地,並從容聯絡各方,掀起了更大範圍的動亂,因而出現了清吳大軍夾江對峙的局而,這就延長了清軍勝利到來的時間,。吳三桂得以頑抗下去。

十、翦其羽翼,孤立三桂

在耿精忠、王輔臣先後發動叛變後,吳三桂曾試圖應援,打通與耿、王的聯絡,使叛亂地區聯成一片,迅速壓縮對清莩的包圍圈。聖祖已看透吳三桂的戰略意圖,毫不遲緩地派出大軍,分別在江西、浙江、陝西、甘肅等地阻擊吳軍,圍捌耿、王叛軍,最終使他們無法互相靠近,把他們孤立在各自的戰場,各個擊破。

就東西戰場而言,西部戰場——陝甘地區,為西北邊防重地,又近京師,關係最大,因此,對清朝構成嚴重威脅的是王輔臣的叛軍。在一定時間,聖祖把注意力放在西部戰場,以恩威並用、剿撫結合的手段,力圖盡快撲滅王輔臣的叛亂。這對翦除吳三桂的羽翼、消除近在京師門戶的威脅,都有重要意義。因此,康熙派圖海為大將,率兵剿滅王輔臣。

王輔臣以驍勇善戰聞名,清將都懼怕他,不敢輕易進兵。他也不把清兵放在眼裏,對十萬大軍的圍困毫無懼色。有一次,他登城巡視防務,停在一處,抬起一隻腳,加一馬鬣,斜著眼睛,望著城外密集的清軍營壘,輕蔑地說:“這是什麼能耐?姑緩其死,稍遲些日子。叫他一切都盡了!”目空一切以至於此。

圖海一到平涼,諸將勇氣頓增。請命攻城。他不同意,要求招降,然後再打,這裏叉上演一出周昌勸降的故事。

周昌,字培公,荊門儒生,善計謀口他曾佐助”振武將軍”吳丹有功,授以七品官錄用。圖海至潼關,他上取平涼策,被召為幕僚。王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是周昌的同鄉人,曾屢勸王輔臣投降。他們將內部情況寫成文字,用蠟丸封閉,密進周昌,轉告圖海。周昌自告奮勇冒死進城勸降,隻有一個要求:母親孫氏以父死殉節,他願以身許國,為母請旌。圖海感其壯烈,當即同意,特授以參議道名義前去執行任務。王輔臣迫於勢窮糧盡,聽從了周昌的勸告,便派手下一副將隨周昌出城,麵見圖海,表示投降。圖海派人馳報北京請示,聖祖批準,頒發大赦令。六月六日,圖海命周昌攜帶聖祖赦詔,再進城撫慰。次日即七日,輔臣派龔榮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圖海獻乎涼軍民冊,其子王繼貞及總兵蔡元等上繳吳三桂的劄付二紙、”平遠大將軍印”、“陝西東路總管將軍印”各一顆及各劄文件。

平定王輔臣陝甘之亂。可以說,全賴張勇、王進寶、趙良棟三漢將和廣大漢兵之力。他們在西北戰場上發揮了關鍵作用。王輔臣及其部將大都是勇敢善戰的悍將,其兵卒也多敢死敢鬥之士。剿滅他們,並不是件輕而易舉之事。聖祖起初依靠皇族王貝勒掛帥,連連失利,很快認識到必須使用漢將漢兵,多方鼓勵和獎賞,激勵了他們的戰鬥意誌,特別是給予張勇等人以完全信任,委以重任,使他們忠心耿耿地為朝廷效力。

清軍在西北戰場的勝利,不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脅,而且翦除了吳三桂在西北的羽翼,使他失去一助,氣勢大挫。

隨著江浙戰場深入,清軍也取得各處的優勢。清軍連戰連捷,打通開往福建腹心的通路。

清軍入閩後,勢如破竹,九月三日進抵建陽縣城(今仍名),擊敗馱軍,克取縣城,再追至建寧,叛軍不守,一哄而潰。耿軍已成驚弓之鳥。聞風潰敗!

這時,留守江西的安親王嶽樂命將軍希爾根擊敗耿精忠大將白顯患,恢複建昌、饒州,“江寧將軍”額楚收複廣信。白顯忠降清。耿精忠失去白顯忠一路軍,勢益孤立。而台灣的鄭錦乘虛逼其後,侵擾興化(莆田)、福州;清軍逼其前,他的部眾望風而選。巳到了窮途末路。他不想頑抗到底,最後的出路,隻有投降。可他又害怕降後被處死。他最畏懼的是,被拘押的範承謨勢必揭發他的叛逆之罪,這關係到他的生死!範承謨一直堅守臣節,無論怎樣逼誘,他都不改初衷。留下他,對耿精忠是個嚴重威脅。耿精忠決計在降前殺人滅口。

康熙十五年九月三十日,半夜時候,耿精忠派他的黨羽前往拘留處,逼範承謨自盡。耿精忠斬草除根,把範承謨的幕客、生員嵇永仁、王龍光、沈天成、從弟範承譜,下至看守他的隸卒,共五十三人,統統秘密處死。然後,將範承謨屍體焚燒,餘燼骸骨丟到野外,不留任何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