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撤藩逼反獨樹一幟6(1 / 3)

吳三桂讀了這封信,無動於衷,置之不理,沒有給以答複。

在此關鍵時刻。吳三桂沒有聽從劉玄韌的忠告,犯了一個戰略上的致命錯誤,而這個錯誤最終導致他的徹底失敢。劉玄初對形勢和雙方力量的對比分析是完全正確的。拿吳氏集廚的實力與清朝相比,兩者強弱分明,貧富懸殊。表麵看,吳三桂起兵時,具有相當的實力,而一年後,有各地的響應,實力大增,可以同清軍相抗衡。但他畢竟是以一隅之地雲貴為老本,後勁不足,況且各地響應者不過各自為戰,形成不了一個統一指揮的強大的軍事力量。清朝占據全國統治者的地位,可以在政治上進行動員,在這件事上可以四處征調軍隊,又擁有廣大的領土和人口,無論在人力物力上都具有很大的潛力,當它一旦發揮出來,將產生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它雖然遭到了失敗,但其實力並沒遭受過大的損失。因為滇、黔、閩、兩粵等主要叛亂地區,多屬三藩的漢軍、綠旗兵,而滿州八旗、蒙古八旗兵多集中在北方,故其軍事實力未減。清朝所占有的條件,使它的後勁遠遠勝過吳三桂集團。得明顯,吳三桂利在速戰,不可久持,宜乘勝進軍,借助各地起兵反清的有利形勢,乘清軍無備、兵力未集、清統治集團驚慌之時,一鼓作氣,揮戈渡江,北涉黃河,直逼北京,可收全勝之局。清朝以全國的兵力和物力,利在較量實力,不怕持久之戰。如戰爭拖延下去,固然雙方都將困難重重,但對吳軍更不利,隻能消耗掉它的有限力量,從而使清軍轉敗為勝。吳三桂的致命錯誤是,進至長江南岸,即停止進兵,使聖祖從容而有步驟地部署兵力同吳軍展開決戰而勝之。這步棋,在吳氏集團中一些有識之士已有所察覺,除了劃玄初力主迅速渡江北上,還有主張下九江,扼長江、淮河、以絕清朝的南北運道;也有的勸吳三桂據巴蜀,塞殽函以自固。這些主張,各有測重,但從戰略上,有一個共同點,這就是都力主進兵,而不能停頓下來。可惜吳三桂都不聽,一到湖南,就屯兵不進,坐失機宣。吳三桂的悲劇,即源於此!

吳三桂為什麼不願北進?他久曆戰陣,嫻熟戰略技術,虛該說,已成老謀深算,對於是否繼續進兵,自有打算。他考慮問題,也許自以為比他人更老成持重。他的一個基本的想法,“欲出萬全,不肯棄滇、黔根本。”他苦心經營雲貫十多年,視此為根基所在,北上意味著棄根本,另辟新天地。倘若大事不順。中道受挫,就使自己陷入進退維穀的危險境地。屯兵長江以南,鞏固陣地,站穩腳跟。即使大事不成,尚可“畫江為國”,立半壁江山。這番考慮,雖屬穩著,卻難保勝利。兵法上說,有進無退。隻有進攻,才能取得和鞏固已得的勝利。而軍事進攻一旦停頓下來,變為防禦,就將使自己被動挨打。吳三桂的這種軍事上的保守主義,使自己的軍隊很快喪失掉進取的銳氣。從劉玄初的信中,看出吳三桂還顧慮兒子吳應熊尚在北京,指望以兒子作為交換條件,把應熊放回江南,他就不過江。他以為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清朝會接受他的條件,跟他“裂土議和”。聖祖作出了有力的回答:削去他的親王爵,處死吳應熊父子,跟他勢不兩立!吳三桂頓時氣沮,精神低落,無法振作起來。

據說,吳三桂很迷信,對於是否渡江北上這件大事,求諸占卜。他進駐衡陽後,聽說衡山嶽神廟裏有一隻白色的小龜,其大小如一枚銅錢,居此廟已有年頭了,當地人以為鬼神之使,把它奉為神靈,藏在幃中,按時敬祀它,用它來占卜吉凶禍福之事。吳三桂就自己的前程想間卜此龜。他擇一吉日,前去廟中祀神。他把全國山川地圖鋪放在神座前,將白龜置於地圖上,心裏默默祝禱,看此龜究競走向何方。隻見小龜在地圖上蹣跚而行,始終不出長沙、常德、嶽州之間,然後回轉至雲南而止。占卜了三次,都是一個結果。吳三桂暗暗吃驚,信以為真,不敢輕出湖南,亦不敢渡江。

這則故事,剝去迷信的色彩,隻能說明吳三桂有自己的政治目標,不便渡江罷了。

在當時那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情況下,吳三桂放棄渡江,妄圖劃江而治,豈不是癡人說夢。如果等清政府緩過氣來,他隻能是一個曆史的悲劇主角罷了。

聖祖和他的將軍們開始時對戰爭估計不足,以為可以在短期內取得全勝,恢複雲貴疆土。到了康熙十三年三月間,寧南靖寇大將軍勒爾錦、前鋒統領硬岱等都還認為“進取雲貴之期,不過八月”。就是說,到八月時,清軍反攻,恢複雲貴。這時,聖祖已認識到了事情並非如此簡單,他告誡說:“朕思雲貴,尚未可輕進,必俟四川全定,方圖進取。”四川已被吳三桂掌握,一如清軍隻顧進軍雲貴,四川叛軍必撓其後路,而不得前進。再說進雲貴,一路必經四川,此路不通,進軍也難。就拿湖南情況來說,叛軍未到,長沙、澧州、常德等處已叛投吳三桂,如等到八月,其他地方再發生叛變怎麼辦?聖祖問道:你們分兵征討嗎?;分兵則勢單,以次剿取,馬匹疲勞,不堪驅使,豈能勝利?如今之計,隻有先取常德、長抄,以寒賊膽,方為製勝之策。

戰爭第一階段的戰況表明,一方麵,吳三桂軍事力量正處鼎盛,戰果繼續擴大,一方麵,聖祖正調兵遣將,部署防線,未及展開全麵攻擊。因此,便出現了吳軍進攻、清軍防禦的局麵,雙方都不可能速勝。在清軍抵住了吳軍的強大進攻之後,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對峙的新局勢。

九、難分伯仲,戰爭相持

吳三桂同清朝的軍事鬥爭,大體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起兵,到十四年(1675年)底,吳三桂發動戰略進攻,清朝戰略退卻;

第二階段,從康熙十五年(1676年),到十六年(1677年)底,雙方進入戰略相持,展開了互有勝負的拉鋸戰,而清在局部地區如甘肅、陝西、江西、浙江等處逐漸轉人戰略性反攻;

第三階段,從康熙十七年(1678年)到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清軍戰略反攻,吳軍全而退卻,直至被徹底消滅。戰爭的全過程,顯示了它的內在規律性,頗有節奏地向前發展著,變化著。

在戰爭的第一階段的兩年中,吳三桂乘清軍不備,突然發動武裝叛變,並以迅猛的攻勢,連續奪取了雲南、貴州、廣東、湖南、四川及江西部分地區,並把這些省份和地區置於周王政權的控製之下。吳軍前鋒直抵長江南岸。吳三桂“散布偽劄,煽惑人心,各省兵民,相率背叛”福建耿藩奪取了福建及江西、浙江大部分地區;王輔臣叛於陝西,降了個別地區,陝西與甘肅絕大部分都陷入叛軍之手。

到康熙十三年底,王輔臣叛於寧羌州。在全國已形成了三大戰場,這就是:以耿精忠占據福建,攻取浙江、江西為左翼東部戰場;以王輔臣、王屏藩占據的四川與甘肅、陝西大部地區為右翼的西部戰場;以吳軍占據下的湖南地區當全國中心,為正麵的中路戰場。這三大戰場,無疑是以吳三桂所在的湖南戰場最為重要。吳三桂自離雲南北進,抵達湖南後,來往於常德、澧州、長沙、湘潭之間,最北至鬆滋,親臨北線指揮。吳軍的主力、精銳近二十萬人都集中於湖南一隅之地,分布在長河、嶽州、萍鄉、鬆滋、常德、澧州等幾個戰略據點。其中,以七萬兵力據守嶽州、澧州諸水口,與駐守江北的清軍對峙;又以七萬兵力、總兵十餘人、“猓猓”兵三千駐醴陵、長沙、萍鄉諸處,抗拒江西的嶽樂部清軍。吳三桂驅使雲貴土司苗、壯等少數民族的土軍前來湖南助戰,組成一支有四、五十隻大象的象軍,也調來前線。采伐貴州、湖南的山木,造樓船巨艦,往來水上,控製水路。調撥四川、湖南的糧食以供軍需。

吳三桂最重視的是嶽州,特派他的侄兒吳應期率數萬精兵防守。應期十分驍勇,能衝能拚,是吳三桂的一員得力猛將,把嶽州交給他,吳三桂高枕無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