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三年二月初,王繼貞押解汪士榮到了北京,麵見聖祖,奏報事情經過,把吳三桂的信劄一並呈上。聖祖大喜,誇讚了他們父子一番,將飪士榮處死。聖祖對兵部指示說:
陝西提督王輔臣,久曆戎行,勞繢素著,近舉首反賊吳三桂所送偽劄,遣子奏聞,堅守臣節,益見忠貞,朕心深為嘉悅,前已有旨,事平之日,從優議敦。誇應即行加恩,以彰激勸。
當即授給王輔臣三等精奇尼哈番世職,授其子王繼貞為大理寺少卿。
王輔臣舉首吳三桂逆書以及父子晉級的事,卻激起張勇不勝憤怒:“我二人事同一體,你既想作忠臣,也應事先告訴我,以便共同商量後,派人進京報告。不想卻背著我,單獨獻忠於朝廷,這是叫朝廷懷疑我,豈不是出賣我嗎?我看你忠臣能作到什麼時候!”自此,兩人結下了矛盾,不能和平共事。
其實,張勇雖然沒有得到吳三桂的信劄(王輔臣並沒有把吳三桂的信劄轉給他),朝廷也不會輕易懷疑他的。不過,王輔臣事先不知照張勇,難免有道功請賞之嫌,張勇鬥氣,也是人之常情。恰巧此時,四川已叛,總兵官吳之茂派人給張勇進去勸降信,這回該輪到他立功了。他在同年三月,把來使同“逆書”一起上交給聖祖處理。聖祖大為稱讚,“命從優議敘”。
王輔臣父子舉發吳三桂“逆書”,促使聖祖對陝西方麵警覺起來。十分重視這一地區的防務。他感到有必要派一得力大臣前去總攬一切事權,應付可能發生的緊急事變。他選中了刑部尚書莫洛,授以全權,經略陝西。聖祖在向吏、兵兩部解釋這項任命時說,陝西是邊陲重地,西控番、回,南通巴蜀,幅員遼闊,素稱“岩疆”。“逆賊”吳三桂煽亂滇、黔,四川從逆,而山西“地處鄰封”,恐有“奸徒”搖惑,以至人心不寧。雖有督撫、提鎮等官恪盡職守,但軍務繁重,必須派遣一大臣,“假以便宜,相機行事,方可綏靖內外,保固邊疆。”他認為刑部尚書莫洛曾任陝西總督,深得當地軍民之心,熟悉當地情況。因此,他決定特授經略,率領滿兵駐紮西安,會同將軍、總督一起製定有效措施。他規定,巡撫、提鎮以下各將官,“悉聽節製”,兵馬糧餉也都昕他調撥,“一切應行事宜,不從中製”;文武各官由他選用,吏兵二部“不得從中掣肘”;鄶省用兵,應當救援的,酌量策應。如有軍事行動,將軍、總督要領兵前去。等湖廣、四川地方平定,即命奠洛還朝。
為提高莫洛的地位,有利於統轄各個方麵,號令專一,特加奠洛武英殿大學士,仍以刑部尚書管兵部尚書事,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兼任陝西經略,賜以敕印。
陝西本來有封疆大員,聖祖卻又置一經略,位在總督之上。實際上,聖祖是把莫洛當作他個人的代表派到陝西,行使著朝廷所賦予的最大的權利。這表明,聖祖是多麼重視陝西的防務!
盡管王輔臣父子向朝廷表明態度,同吳三桂劃清界限,未必能贏得聖祖的完全信任。因為他知道王輔臣與吳三桂有過密的關係,他確信這種關係不會一下子斷絕。聖祖對王輔臣不那麼放心,這從他的軍事部署和具體任命可以反映出來。
這是同年七月初的事,聖祖單獨給甘肅提督張勇發了一道指示:“秦省邊陲重地,恐奸宄竊發,爾乃封疆大臣,朕所簡任,可率所部總兵等官,固守地方,有為亂者,嚴行緝治,以不負朕倚任股肱之意。”張勇任甘肅提督,卻讓他關注陝西方麵的情勢,密授以方略,嚴防逆亂發生。尤其強調張勇是他親自選任的,以示恩於他,表明皇帝對他的特殊信任。
對張勇如此,相反,對王輔臣卻想法把他調離陝西。在對張勇發出上述密旨之前,聖祖已命令王輔臣同將軍席卜臣等赴荊州增援。後因情況有變,指示王輔臣不必再去荊州,或者隨將軍赫葉等進取四川保寧,或仍駐平涼,具體由莫洛酌遣。莫洛回奏,說四川“逆賊”正圃守保寧,而廣元所屬百丈關諸處,有“賊眾盤踞”,前往增援的兵力不足,擬將增援的剮都統吳國正和馬一寶的軍隊發往廣元(今仍名)。
這時,突然發生了新的情況:叛軍分三路來犯,已包圍了寧羌州(陝西寧強)。此處屬陝西。為清軍入川的後路,聖祖命令莫洛“速行救援”。正在保寧的莫洛得到命令,即速傳令有關將領赴援。先在寧羌州城外擊敗叛軍,迫使他們撤圍而逃。考慮到寧羌諸地重要,聖祖及時改變對王輔臣的命令,通知莫洛,調遣副將雷繼宗與王輔臣部固守寧羌諸處。就這樣,王輔臣沒有去平涼,而到寧羌州駐守下來。
經略莫洛率師進征四川,在陝西漢中與四川保寧交界的地區受阻;四川叛軍又攻占了七盤關與朝天關(兩關在廣元與寧羌州之間),切斷了清軍的餉道,駐廣元的清援軍已缺餉二個月,屯聚在略陽(今仍名)嘉睦江上的糧船被叛軍奪去。糧餉不繼,清軍無法向前推進,而且已處於很危險的境地。聖祖急令“定西大將軍”貝勒董額、經略奠洛、四川總督周有德、巡撫張德地速撤保寧清軍,回師廣元。要莫洛等人親自殿後,以利原駐廣元的清軍安壘回漢中,固守陽平(寧羌西北,略陽南)等處,殲除寧羌地區的叛軍,“整頓士馬,再圖恢複。”
康熙十三年十二月初,奠洛率部至寧羌州,駐南教場,與王輔臣兵營相距二裏許。初四日,王輔臣標兵突然向莫洛營發起進攻,憤怒呼喊,要糧餉,要好馬,蜂擁而來。莫洛猝不及防,他的親隨滿兵拚力抵抗,以雨點般的箭矢將亂兵射退。於是,王輔臣親自督戰,再次猛衝,陣矢齊發。莫洛也揮兵反擊。一顆鳥槍流彈飛來,正命中奠洛,當即身死。莫洛所部章京、筆帖式及兵士多死於亂陣之中。
戰鬥結束後,奠洛的標兵和運糧兵二千餘人,均被王輔臣收降。七日,王輔臣率叛兵自寧羌州撤至沔縣(今陝西勉縣西側)。莫洛餘部二千餘人不願參加叛亂,紛紛逃竄,所剩無幾。王輔臣感到勢孤,便從沔縣北上略陽駐守。定西大將軍董額隨莫洛之後,撤至沔縣,才得知王輔臣叛變,急忙退保漢中,迅速向朝廷奏報。他此時還不知道奠洛死活下落,至於王輔臣為何叛變,他也一無所知。
王輔臣叛變,大概是聖祖沒有想到的事吧!消息一傳來,他十分震驚。他無法想象,前不久輔臣還揭發了吳三桂的煽誘,逮住其使者,遣其子人京報告,如今其子還在京師,那麼,王輔臣為何突然反叛朝廷呢?雖然已很快得知莫洛巳死及王輔臣兵變經過。至於兵變的內幕,他尚不知。聖祖急忙召見王輔臣的兒子王繼貞,一則告訴其父謀反的消息,一則想從他那裏得到點信息。聖祖劈頭就是一句:“你父親反了!”王繼貞尚能鎮靜,也許他還沒有反應過來,便回答:“我一點也不知道。”聖祖就把陝西方麵的奏報出示給他,王繼貞神情突變,嚇得渾身顫慄,口噤不能言。聖祖從容地說:“你不要害怕,朕知你父忠貞,決不至於做出謀反的事。大概是經略莫洛不善於調解和撫慰,才有平涼兵嘩變。脅迫你父不得不從叛。你馬上就回去,宣布朕的命令,你父無罪,殺經略莫洛,罪在眾人,你父應竭力約束部下,破賊立功,朕赦免一切罪過,決不食言!”
聖祖把王繼貞放回,赦免其父之罪,即已確定了對王輔臣的基本方針,力爭招撫,和平解決。這時,聖祖深知,王輔臣兵變,已對時局產生重大影響,一他對大學士們說:“今王輔臣兵叛,人心震動,醜類乘機竊發,亦未可定。”反映了他內心憂慮重重的沉重心情。由於王輔臣叛變,他甚至打算親臨荊州,指揮作戰。可見這一事件的嚴重性,已直接危及他的整個戰略。事情很明顯,陝西一亂,與四川叛軍會合,北進中原,長驅北京,而清軍雲集荊州,北方空虛,從而進一步加劇了清朝的危機。但聖祖仍然相信王輔臣不會背叛他,很可能為叛兵裹挾所至。寧願招撫,省去兵戈,對朝廷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