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稱呼
稱呼被看做是交際的先鋒官,是人際關係融洽的晴雨表等等。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就為把握不準稱呼的尺度而發愁。
剛上班的小王就曾因此備受尷尬之苦。報到的那一天,接待她的是公司的一位部長,40來歲的人卻年輕得像二十五六歲。第一次見麵,小王恭恭敬敬地喊了一聲:“××部長,您好!”部長聽了,嘿嘿一樂,很隨和地說道:“別那麼認真,叫我小××好了。”再遇到部長時,腦子轉了七八道彎,還是不知道該怎麼稱呼他。
同事小李也遇到怎麼稱呼對方的問題,正是因為他無法麵對同事間的稱呼,整天貓在辦公室裏,不敢出去。生怕碰見一個不知如何稱呼的同事。有時還真“屋漏偏遇連陰雨”,他越不想碰見這種情況,偏偏就讓他趕上,即使上一趟衛生間,也會碰上無法確定怎麼稱呼的同事。
在現實生活中,稱呼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都無法回避的問題。其實小王、小李隻要靜觀他人的稱呼,然後同他人保持一致就可以了,遵循了這一點一般就不會犯太大的錯誤,大可不必為此擔心分神。
一般地說,稱謂是一種隨交情的遞增而逐步隨意化的。初識稱先生、女士、同誌,近了就稱全名全姓,再近就稱小×、老×,再近一點就可以稱兄道弟、稱姐道妹了。
可是,人們常常在初識時鬧點稱呼上的笑話。比如,某些人對女士的婚姻狀況把握不準,夫人稱小姐倒無妨,若把小姐稱為某夫人豈不尷尬,稱未婚者為“夫人”,十分失禮,也很容易激起對方的惱怒。相反,如果稱已婚者為“小姐”就容易被諒解,西方女性認為這是一個“令人愉快的錯誤”。
在社交場合中,一般男子稱先生,對女子稱夫人、女士、小姐。已婚女子稱夫人,未婚女子統稱小姐,對婚姻狀況不明的女子可稱女士。如同一些少婦,被一些不熟識的長輩稱為“姑娘”一樣,心中一定會美滋滋的。
稱呼對方時還要遵循先上級後下級,先長輩後晚輩,先女土後男士,先疏後親的禮遇順序進行。
(2)招呼
招呼用語表示的是打招呼人與被打招呼人之間的一種交往關係。如果遇到熟人打招呼或別人給你打招呼,你裝作沒看見,都是不禮貌行為。
①“你吃了嗎?”
這是中國曆史上沿用比較長比較普遍的招呼語。“民以食為”天”,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大多數勞動者求的就是能夠吃飽肚子。因此,問對方有沒有吃飯便是對對方的一種關心。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飯問題已經得以解決,然而,“你吃了嗎”這句問候語卻流傳了下來。但是,現在的這句招呼語基本上沒有了原來的意思。它隻是一種形式,不再包含原來的內容。問聲“你吃了嗎”也單單是一種招呼,表示“我看見你了,跟你打招呼呢。”至於對方真的吃飯沒吃飯,都無關緊要。所以,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你吃了嗎”的問話逐漸被新的招呼語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