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教育學在國內是20世紀80年代始提出來的,它是教育科學領域中的一門新興的分支學科。它是普通教育學的進一步深化,是學科教學法的升華。它是教育理論與各專業理論相結合的產物。它的主要任務是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科學方法論,研究學科教育學和分科教育學的教學原理和教學規律,突出教學過程的規律和方法論的一門應用理論學科。本書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鄧小平同誌提出的“三個麵向”為基本思想,立足於大教育觀,把學科教育學的理論基礎放在首位,突出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論的研究,力求大教育觀、理論、實踐、方法論與應用之間的相聯係、相統一。從教育論和方法論的角度考察學科教育學的功能及與社會目標的關係,以適應當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全書共分九章。講的是教師的修養、進修和科研,著重講教師對各方麵的影響、進德修業、合理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素養,德、學、才、識的進修內容、教學技術研究和教學科學研究。
學科教育學的研究,剛剛起步,有著非常廣泛的研究課題,筆者在此書中隻涉及幾個方麵,僅僅是起步,亦需進一步的探究。當前擺在我們麵前的重大研究課題,如:學科教育學的自身特點,如何體現師範教育學術性的特色;學科教育學的結構體係;學科教育學的思維特點認識過程;學科教育學的教學過程規律與方法論的研究;學科教育學在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適應社會需要、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人才中體現的重大價值;如何在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中,不斷開拓新的視野,發展新的觀念,達到新的境界,不斷進行新的探索和新的突破。
周發增
1986年9月學科教育學的性質和任務
學科教育學,是教育科學領域歸屬於教育學係統的、新興的分支學科,也是它的子係統。學科教育學的分支及其子係統則是各專業學科教育學。這就構成了專業分科教育學→學科教育學→教育學這樣的層次和係統,或說體係。它們之間的關係和內在聯係是,下一個層次的理論和實踐,是上一個層次的物質基礎和起點,上一個層次是下一個層次的理論依據,並起著指導作用。學科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是,在各專業學科教育學的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抽象、提煉和再次綜合升華出學科教育學的教育原理、教學規律和方法及方法論,尤其是學科教學過程的規律,從而研究人的全麵發展。學科教育學研究對象的範圍,是以學校為中心,但又突破了學校,是以各自的學校為定位,擴大到社會、家庭、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科教育體係。學科教育學的性質則是一門集教育學、心理學與各專業學科,滲透著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一門交叉學科,從學術上講,是一門應用教育理論學科。
我國學科教育的發展
一、我國古代的學科教育
自從有了人類,人類有了語言和意識,就有了知識和教育。遠古之時,教育是以口頭傳授的方式進行的。年長的氏族領袖在平時或佳辰會節之時,聚其子孫,三三五五,圍爐藉草,縱談己身或其先代的英雄事跡、生產知識、風俗習慣的由來,親族關係等等。在平時的狩獵和生產生活中,言傳身教狩獵技能技巧,生產生活經驗,代代相傳而不衰,所謂“十口相傳為古”也。有了文字以後,教育地位更突出了,教學方式方法也有了重大的改變,提出了至今猶存的一些教育理論、教學法法則。殷周時有史官的設置,殷的卜、史、巫、祝,西周的太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都是文化官吏。他們不僅擔任不同的史職,也擔任引證古事教育統治階級子弟的文化教師的工作。“教”字,在甲骨文中為“”,其釋義為左側上端為“爻”,下端為“子”;“爻”出自《周易》,其意為“經典”,可釋為文化、知識和經驗,指的是傳授內容,“子”其意為學子,即學生,右側上端“卜”下端為“了”,是古寫的“手”字,其用意為手持教棒對學生施教。“育”字在《詩·小雅·蓼莪》中有“長我育我”之詞,其意為對其進行培植、撫養,引申為教育。“古者學在王官”,“教”字從“孝”聯係上麵的釋義,就是要培養年青一代對祖先的崇拜,效法祖先的德政,繼承和傳遞祖先的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奴隸主貴族教育沒落,諸子百家教育興起,孔子首創私學,他繼承西周“六藝”,即《春秋》、《書》、《易》、《詩》、《禮》、《樂》的傳統作為教育教學課程,他對教育對象、目的和作用,對教學原則、教學過程都提出了自己的理念、觀點和主張,他從教學經驗中總結、提煉出教學法的方法和法則,延續至今的教學之中。他在教學法方麵首創啟發教學,提出“因材施教”、“教學相長”、“以身作則”的原理,倡導“學與習”、“學與行”、“學與思”的結合,主張“溫故而知新”、“學不厭教不倦”、“循循善誘”的精神等等,可說是學科教育之始,學科教學法之先。
對於古代學科教育的研究,還可以從“教”到“教育”一詞的釋義看其發展。“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把教育人作為崇高的事業,把培養英才成才作為教育事業的目的。漢武帝據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易》、《書》、《禮》、《詩》、《春秋》尊為“經”,設五經博士為師。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如果說孟子隻提到教育學生是人生一大樂事,而許慎則對教育一詞的內涵解釋為,要用先人之道對年青一代進行長善救失,培養符合時代所需的人才。許慎將“教”與“育”分開定義,也是進一步說明教育的目的,在於育人為善的活動。從古代的“古”到“教”的書寫,到先師們對教育的認識和釋義,說明把“育英才”,“使作善”的教育,視之為從社會需要出發,用當時的道德行為觀念培養年青一代的活動,也就成為了自古以來的傳統教育思想。魏晉南北朝又加《論語》、《孝經》,在目錄學上又有經、史、文、集四大門類的分類。劉宋時文帝則在京師設法、儒、文、史四所專科學校。隋唐之際,把《禮》分為《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分為《左傳》、《公羊》《穀梁》,加上《易》、《書》、《詩》成為“九經”;把《尚書》、《春秋》、《左傳》、《國語》、《史記》、《漢書》列為“六家”;《尚書》屬記言家,《春秋》屬記事家,《左傳》屬編年家,《史記》屬通古紀傳家,《漢書》屬斷代紀傳家。到了宋代,除九經以外,又加《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合成“十三經”。朱熹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作注,立“四書”之名。元、明、清三代,基本延續下來,但在教學計劃上逐漸有了較全麵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