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足縣生態農業試驗情況及建議(2 / 2)

三、生態試驗的初步成效

在生態試驗中,試驗區幹部群眾把生態農業理論運用於生態工程建設和農業生產過程,促進了生態和生產的良性循環,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在改善環境功能方麵,共退耕還林290畝,植樹552萬株,森林覆蓋率已由5.4%提高到12.3%;引進了52個牧草品種,1986年種牧草983畝;同時,還采取了水土保持和治理環境汙染的工程措施。現在,荒山禿嶺披上了綠裝,枯竭的泉水重新出現,野兔鳥雀明顯增多,環境條件大大改善。

在調整結構功能和提高運轉功能方麵,新栽了果樹18 000多株,新建葡萄園31.9畝,引進奶山羊105隻,奶牛11隻,養兔1 200多隻,養蚯蚓200萬條,種食用菌1.5萬平方米,發展瘦肉型生豬已占生豬總數的90%以上,在種植業、養殖業發展的同時,發展了農副產品加工等鄉鎮工業,增加了經濟收入。1986年,試驗區內人均總收入達到450元。

發展家庭生態戶,實施庭院生態工程,收效十分明顯。1985年開始建設的五個生態農業戶,共33人,1986年實現總收入32 400元,人均983元,比全縣平均高一倍多。在這五戶中,城南鄉永岸村三組農民李逢春,效果尤為顯著。他根據家庭所擁有的資源條件,實行“稻—魚—牧草—畜牧—水果”的庭院生態工程,種植業和養殖業相互促進,農業生產實現了良性循環,環境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取得了投入少、產出多的好效益。他家的農業投入,由1984年占總收入的55%,下降到1986年的25%,化肥施用量由1984年的440斤下降到1986年的14斤;糧食總產量由1984年的6300斤增加到1986年的7800斤;人均總收入由1984年的362元增加到1986年的1416元,增加了2.9倍。1986年底,李逢春出席了省政府在米易縣召開的立體農業會議,榮獲科技致富能手榮譽證書和獎章。

四、繼續搞好試驗的幾點建議

建設生態農業,是一項長期複雜的係統工程,應在搞好試驗的基礎上,逐步加以推廣。據調查了解的情況,我認為當前要注意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生態試驗必須以提高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為出發點和主要目標。在實施過程中,要正確處理生態建設與糧食生產,多種經營、鄉鎮工業和旅遊業的關係,把生態建設作為增強農業後勁,保證糧食和經濟收入長期穩定增長的基本建設來抓。

第二,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根據各地、各戶不同的經濟、自然、資源條件,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建立各具特色的生態經濟模式。

第三,紮紮實實地抓好生態農業的建設,以點帶麵,逐步推開,形成適度規模的生態群落。在農村實行分戶經營為主的情況下,這是實現生態平衡的一條主要途徑。

第四,在抓好種植業、養殖業這個基礎的同時,應抓緊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服務體係,實行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以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第五,在組織領導上,除了黨委、政府加強領導和繼續鞏固提高專業隊伍外,要組織各部門、各方麵通力合作,為生態建設獻計出力。

(1987年5月載於四川省委第二黨校學員社會調查報告選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