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縣為了探索生態農業的途徑和模式,在西南農業大學的指導下,從1984年開始,在縣城周圍的南北山一帶,進行了建設區域性生態農業的試驗。經過兩年多的工作,試驗取得了明顯的進展,試驗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農民經濟收入有了較大增長,為在更大範圍裏建設生態農業提供了有益經驗。
一、生態試驗區的基本情況。
大足縣南北山生態農業試驗區地處縣境中部,以縣城龍崗鎮為中心,包括三個鄉的13個村、104個組,總幅員麵積33平方公裏,耕地麵積3 0676畝,農業人口20279個。試驗區呈中丘地貌,海拔在373米到551米之間,以遂寧組土壤為主,墾植指數占66.2%。
解放初期,南北山森林覆蓋率高達50%左右,被譽為縣城的“南北翠屏”。後來,由於眾所周知的社會和經濟原因,實行掠奪式經營,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導致了農業生態的惡性循環。在這個區域內,森林植被稀少,森林覆蓋率下降到1.3%;水土流失嚴重,據1983年調查,水土流失麵積占總幅員麵積的63.8%;地力大幅度下降,有機質含量在2%以下的耕地,占總耕地的91.9%;地下水位下降,區域內的泉眼由87處減少到48處;環境汙染嚴重,1983年與1957年相比,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增加了數十倍;災害性天氣發生頻率大大增加,區域內災害性天氣20世紀50年代發生兩次,60年代發生11次,70年代增加到21次;農民的收入水平很低,1983年區域內人均生產糧食819斤,比全縣低20%,人均收入297元,比全縣低16%。這些情況表明,這個區域的農業基礎十分脆弱,麵臨著嚴重的生態危機。
鑒於南北山地區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惡化狀況、生產力發展水平在大足縣有一定代表性和旅遊業的發展迫切要求改善縣城周圍環境、改變農民貧困麵貌這兩個方麵的原因,大足縣委和縣政府決定把南北山地區作為生態農業試驗區。在西農專家、教授的指導下,經過對區域內資源的詳查和生態審查,於1984年7月製訂了《大足縣南北山試驗區生態農業建設總體規劃》,同年9月,提請縣人大討論通過後開始實施。
二、生態試驗的內容和做法
南北山生態農業試驗戰略目標和基本內容是:改善環境功能,調整結構功能,提高運轉功能,實現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
改善環境功能的主要目標是:森林覆蓋率由1.3%增加到24.6%,林木覆蓋由5.4%增加到41.1%,水土流失麵積綜合治理達到89.8%。調整結構功能的主要目標是:調整農林結構,適當減少農耕麵積;增加林地麵積,調整農經結構,增加果園麵積,在南北山建成四季鮮果基地;調整農牧結構,種草養畜,使畜牧業產值達到農業總產值的30%以上;調整農工結構,使投入鄉鎮工業和旅遊業的勞力達到總勞力的50%以上。提高運轉功能的主要目標是:加強智力投資,到1990年使30%左右的農業勞動力能掌握一項以上的農業專門技術;引進種養業、加工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品種,建立農業技術推廣體係;建立區域社會化服務體係,逐步把生產、收購、加工、銷售融為一體,形成合理的區域性經濟網絡;適應農村以家庭經營為主的特點,大力發展家庭生態農業戶,提高生物資源利用率。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縣裏製訂了分階段的實施計劃,兩年打基礎(1985年和1986年),三年大建設(1987年到1989年),五年見成效(1990年到1994年),2000年全麵實現生態試驗的各項目標,試驗區內人平生產糧食1200斤,水果750斤,奶類80斤,肉類150斤,魚類40斤,人平產值達到1593元。
總體規劃和分階段計劃製訂以後,在近兩年的實施中,大足縣主要抓了以下四個方麵的工作,一是縣委、縣府把生態試驗列上了議事日程。縣府成立了領導小組,並抽調了五名幹部組成生態農業工作辦公室,專職負責抓試驗工作。縣裏的四大領導機構和各部、委、局,都分別承擔了支持生態試驗的具體任務。二是加強對生態農業試驗的技術指導。縣裏聘請了西農的14名教授和講師,擔任經濟建設和生態試驗的顧問。同時,成立了大足縣生態農業研究學會,由25名領導和農技人員組成理事會,抓生態建設的科技研究和推廣工作。三是落實生態試驗的各項具體措施。兩年多來,共安排退耕還林補助金64萬元,試驗扶持資金12萬元,縣財政撥專款聘用了15名生態員,初步形成了一支抓生態試驗的專業隊伍。四是建立生態農業戶。根據農戶的不同情況、不同的生態建設模式,實施不同類型的庭院生態工程。1985年建立的五個生態戶,其模式分別是:謝百均,實行“糧食加工—養豬—沼氣—蚯蚓—水果”的模式;譚明室,實行“糧食—蘑菇—養豬—沼氣”的模式;劉繼元,實行“糧食—養魚—蘑菇—畜牧—沼氣—蚯蚓—水果”的模式;李逢春,實行“糧食—養魚—牧草—畜牧—水果”的模式;李代福,實行“糧食—經濟作物—養豬—水果”的模式。庭院生態工程的實施,促進了生物與環境的最佳配合,實現了自然資源的多層次循環利用,取得了低消耗、高效益的成果。今年,他們還要新發展50個生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