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縣級經濟體製綜合改革的探索和實踐(1 / 3)

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發展,縣級經濟已經成為宏觀與微觀、城市與農村各種矛盾的交叉點,搞好縣級經濟體製的綜合改革,進而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麵前的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近兩年來,中共大足縣委和大足縣人民政府,根據縣級經濟的一般特點和本縣的實際情況,對縣級經濟體製的改革進行了初步的嚐試,並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一、深化農村改革,打好縣級經濟的物質基礎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縣級經濟中,農業的基礎地位顯得尤其突出。以大足這個83萬人口的中等農業縣為例,1988年就按計劃調出糧食3600萬公斤,實現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7億多元,在全縣村以上工業總產值中,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工業產值占55.4%。農業的情況如何,直接影響到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影響到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會的安定。因此,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強化農業基礎地位,是縣級經濟改革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建立,在農村構造了富有活力的微觀經濟組織。在我國農業還十分落後的情況下,以家庭作為生產經營的基本單位,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仍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仍然是發展農業生產的主體。因此,從微觀上講,就是要在繼續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前提下,不斷解決其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各種問題,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從而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為此,大足縣重點抓以下幾項工作:1.以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為核心,建立和完善農村雙層經營體製。在具體工作中,一是以村民小組為單位組建農業合作社。1988年全縣共建合作社4444個,占應建社的99.8%。在建社過程中,通過製訂合作社章程,選舉產生合作社領導班子,建立崗位目標責任製,使農村雙層經營體製得到了完善;二是完善各種承包合同,理順土地等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與經營權之間的關係,明確發包方與承包方的權利義務,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鄉農業承包合同管理委員會;三是清理集體財務,組織收回社員欠款528萬元,並製訂了新增生產積累的辦法和管理製度,配備了2609名農村專業會計,加強對集體經濟的管理,增加了合作社統的層次的經濟實力和服務功能。

2.引導農業合作社和農民進行自我服務。一是合作社根據實際情況對那些一家一戶辦不了或辦不好的農事活動提供統一服務,如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組織提水灌田、統一進行農業基本建設等。二是引導農民參加各種生產技術協會、新的經濟聯合體、供銷專業合作社和農業合作基金會等自我服務組織。三是提高農民素質,推廣先進農業技術。1988年全縣經過農業廣播學校培養的中專畢業生已有356名,參加短期技術培訓的達43萬人次,在全縣502個村,4449個村民小組和農業合作社中,設置農技員4556人,發展農民科技示範戶3185戶,建立糧油示範片790處,先進農業技術得到較好推廣,農民的文化技術素質正在提高。

3.繼續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到1988年,全縣已有近五分之一的農村勞動力轉向農村工業,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3.1億元,為國家提供稅收789萬元,占全縣工商稅的三分之一以上,財政總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

4.引導農民增加農業投入,改善生產條件,增強發展後勁。在這方麵,除了國家所采取的措施外,大足縣主要從兩個方麵加以引導:一是從培育農戶對土地經營的長期行為出發,適當延長承包期,並建立土地有償使用和使用權轉讓製度,促進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使土地逐步向經營大戶集中,發揮規模經營效益;二是發動農民集資或入股興辦鄉鎮企業,變消費資金為生產資金。1989年全縣計劃集資1200萬元用於發展鄉鎮企業。

二、深化企業改革,增強縣級經濟的發展實力在縣級經濟構成中,企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以大足縣為例,來自國營、集體和個體的企業收入和工商稅收曆年來都占全縣財政收入的70%以上,其中1988年已達74%,1989年預計達78.9%。實踐證明,企業活不起來,縣財政收不抵支的狀況就不可能改變,縣級經濟社會發展就要受到製約,就農業抓農業農村經濟不可能走上良性循環軌道。因此,深化企業改革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是縣級經濟體製改革的重點和搞活縣級經濟的關鍵。

在深化企業改革中,大足縣以完善經營機製,建立新的領導體製和加強內部管理為重點,從企業內外部兩個方麵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從企業外部來講,主要解決了三個問題:一是通過推行承包和租賃經營責任製,理順國家與企業的關係,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適度分離,建立和完善經營機製。全縣2366個國營、集體和村以上鄉鎮企業,推行承包、租賃和目標責任製等經營責任製的企業達2332個,占企業總數的98.6%。二是下放企業行政領導幹部管理權限。企業廠長(經理)的聘任,由縣府各委辦政治部下放到各企業主管局,使幹部任免權與企業發包、管理權一致。三是改革企業工資製度,在國營企業推行工資總額與經濟效益掛鉤的辦法,使企業工資與行政事業單位工資脫鉤,解決企業吃國家“大鍋飯”的問題。從企業內部來講,主要解決了六個問題:一是改革企業領導體製。在國營、集體企業全麵推行廠長(經理)負責製,初步形成了廠長(經理)全麵負責,黨委保證監督,職工民主管理的企業領導體製新格局。二是改革企業分配製度,解決職工吃企業“大鍋飯”的問題,普遍取消了等級工資,實行了計件工資、浮動工資、聯產聯銷聯利計酬等形式的效益工資。三是改革企業人事勞動製度,優化勞動組合。在企業內部打破幹部、工人界限,對各級幹部實行公開的聘任製,對職工實行雙向選擇,擇優上崗。四是推行企業內部承包,引入競爭機製和風險機製。在企業內部實行層層承包,全員風險抵押承包或資產股份製,把企業對國家、對主管部門的承包指標分解到車間、班組、人頭,使責權利緊密掛起鉤來。五是積極調整企業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打破所有製、地區、行業界限,發展橫向經濟聯合,促進優勢企業承包、租賃、兼並、購買劣勢企業,充分發揮現有生產要素的作用,並實現規模經營效益。六是克服短期化行為,重視技術進步,強化科學管理,增強發展後勁。近幾年來,全縣以內涵擴大再生產為主,投入技改資金1472萬元,完成29個項目的技術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