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縣級經濟體製綜合改革的探索和實踐(2 / 3)

這些改革措施,使企業的經濟效益顯著提高,企業實力和財政實力都得到增強。

1988年,全縣預算內的35家國營企業實現利潤969萬元,比1987年增加814萬元,增長了5.24倍;財政收入中的企業收入由1987年的15萬元增加到1988年的112萬元,增長了6.5倍;企業留利達到695萬元,比1987年增長4.42倍,比1986年增長11倍。工業的發展反過來又促進農業發展,產生了“反彈琵琶”效應。以蠶桑生產為例,1988年,縣蠶業公司實現利潤102萬元,比上年增長了13.5倍;縣絲廠實現利潤130萬元,比上年增長48%。去冬今春這兩個企業共拿出41萬元生產發展基金(1987年隻有3萬元)扶持蠶桑生產,全縣農村改良了草桑629萬株,培訓了蠶桑技術人員1500多人次,有力地促進了蠶桑生產發展。

三、搞好配套改革,促進縣級經濟的良性循環在縣級經濟內部,存在著一個比較完整的社會再生產小循環係統。要保持縣級經濟的穩定發展,必須使這個係統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而要進入良性循環軌道,必須對包括縣、區、鄉管理體製在內的整個縣級經濟體製進行綜合配套的改革。

在這方麵,大足縣重點抓了“三個搞活”、“一個體係”和“一個管理”。

1.搞活財政

大足縣的經濟基礎相當薄弱,縣財政屬典型的“吃飯財政”,1986年的財政赤字高達300多萬元。近兩年來,通過深化改革,發展生產,開辟財源,使財政實力有了較大增強,兩年共增收1037萬元,增長56.8%。為了進一步搞活縣財政,大足縣同時從生財、聚財、用財三個方麵進行改革。

在生財方麵,重點抓了三件事:一是對國營企業實行承包經營,財政適當讓利,扶持發展,養雞生蛋;二是對部分有發展前途的集體企業,實行稅收效益目標責任製,在當年新增利潤部分適當多留一部分用於企業搞技術改造。三是改革區鄉財政體製。縣財政對各區、鎮、鄉,實行“劃分收支範圍,核定收支基數,收支掛鉤,收入遞增包幹,總額分成或超基數分成”的辦法,調動了區鄉生財理財的積極性。

在聚財方麵,在加強企業稅收管理、強化稅收職能的同時,重點抓了零散稅征管體係改革。通過實行“條塊結合、部門交叉、定期定額、源泉控製”的辦法,扭轉了零散稅收放任自流的狀況。針對零散稅稅源分散、點多麵廣的特點,全縣在村一級聘請了450多名零散稅代征員,較好地把個體零散稅納入了控製範圍,偷漏稅情況明顯減少。

在用財方麵,首先是建立各種基金。現在已建立的農業發展、鄉鎮企業發展、科技發展、企業技改、扶貧和商品房建設等六項基金,金額達930萬元。通過基金的有償使用,促進生產和各項事業發展,增強政府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能力。其次,加強財政周轉金管理,通過財政信用,實行有償周轉使用。1988年的財政周轉金達到492萬元,比1986增加了1.6倍。三是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把行政事業單位的預算外資金集中起來,存入財政專戶,實行統一管理,監督使用。這種監督管理,不僅有利於防治亂花錢,而且有利於縣財政資金調度,強化財政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