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縣級經濟體製綜合改革的探索和實踐(3 / 3)

2.搞活金融

在現行體製下,從縣一級來講,搞活金融的回旋餘地比較小。從大足縣的實際情況出發,主要進行了以下改革:(1)在農村建立合作基金會,增強對農業的資金服務功能。全縣已建立合作基金會35個,占鄉(鎮)總數的61.4%,共籌集股金和代管資金300多萬元,融資200萬元左右。(2)在龍水地區建立了重慶市大足龍水金融服務部。這個民間集體股份金融機構,主要以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和鄉鎮企業為服務對象,對促進龍水地區集體和個體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3)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由縣政府出麵,組織財政、稅務、銀行三家聯合行動,在充分進行可行性論證的基礎上,采取財政投資,銀行掛息、貸款,稅務減免稅收的辦法,集中有限的資金,扶持效益好的工商企業發展,救活少數現在麵臨困境,但很有發展前途的企業。(4)強化專業銀行的服務職能,銀行主動扶持企業發展,幫助企業加強管理。

3.搞活流通

(1)更新觀念,即破除在產品經濟條件下形成的統購包銷舊觀念,樹立在有計劃商品經濟條件下的大市場觀念,提倡“走出計劃外,進入市場中”,“兩頭在外,合法經營和外購外銷、大購大銷”。(2)對國營工商企業,除實行承包經營調動其經營積極性外,還采取了三條措施:一是對物價問題,堅持該管的管住,該放的放活,給企業適當的定價權;二是根據各企業的不同情況核定不同的流通經營費用,使費用與實現利潤直接掛鉤;三是幫助企業建立穩定的貨源基地和銷售市場,為“兩頭在外”打下了基礎。(3)對農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供銷社,實行了兩項改革:一是恢複“三性”,強調供銷社的企業化,增強供銷社的活力;二是以農村專業戶、專業村、專業商品基地為基礎,發展各種專業供銷合作社,逐步做到種養加一條龍、產供銷一體化。(4)加強市場建設。以農貿市場的建設為例,縣裏重點抓了有地方特色的龍水五金市場和三驅竹席市場的建設。

4.建立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係

麵對農村分散經營的千家萬戶,大足縣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的主要做法是以“改革縣一級,強化鄉一級,落實第一線”為目標,建立和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係。在縣一級,成立了服務體係辦公室,由農技、種子、農經等方麵的業務人員組成,專職負責抓全縣農技服務體係的建設及管理;在鄉一級,建立和完善農技站,全縣64個區鄉(鎮)都建起了農技站,實行了站長負責製和崗位目標管理責任製,同時還建立了52個植保專業隊;在村、社農業生產第一線,建立和發展農技服務網絡,即通過設置村、社農技員,發展農民科技示範戶,建立糧油高產示範片,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谘詢服務,把先進農業技術落到實處。

5.加強各級各類幹部的目標管理

縣級經濟體製的正常運轉,最終要靠各級幹部去推動。強化幹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是搞活縣級經濟的決定因素。為此,縣裏主要采取了四條措施:一是加強縱向管理,實行崗位目標責任製。全縣分為三個管理層次:縣——部門、區、鄉;部門、區、鄉——科室、企業、村;科室、企業、村——內部機構和人員。根據每個層次的職能、職責、當年任務,分別製訂出崗位目標(包括三個內容:為全局服務的工作目標,本部門、本單位的工作目標,思想政治工作目標)。對崗位目標進行分解,實行百分製計分,根據得分多少兌現獎懲。二是對區、鄉機關工作人員實行聘任製。在定編定員、製訂崗位目標的基礎上,對幹部實行雙向選擇(幹部選崗位,領導擇幹部,實行優化上崗),把競爭機製和風險機製引入幹部隊伍。三是進行鄉級體製綜合改革。目前鄉級的基本狀況是“責任重大、有政無權”、“手段弱化、缺乏實力”、“條塊分割、職能肢解”,很不適應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為改變這種狀況,縣有關部門正在從“理順內部關係,明確鄉級職能,合理設置機構”、“理順條塊關係,適當下放權力,建立協調運轉機製”、“建立綜合財政,組織財政、供銷、信用聯合行動,形成發展機製”等三個方麵著手,對鄉級體製進行綜合改革。四是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建立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運行機製,增強企業和農業的發展後勁。主要措施是:組織引導科技人員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鼓勵他們向農村、企業流動,開展技術經濟承包和有償服務;對經費、項目、人員的投入方麵,對工農業生產技術開發的投入占80%以上;建立和發展區、鄉科普協會和各種專業協會,扶持民辦科技機構,調動各方麵的科技力量為實施“星火計劃”“燎原計劃”和“豐收計劃”服務。

(1989年在《經濟體製改革》等刊物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