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值得提倡的一種經濟模式——龍型經濟(1 / 1)

在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中,機遇與風險並存,億萬農民正以生產者和經營者的雙重身份尋覓著駛向致富彼岸的途徑。如何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實現勞動價值,走上富裕道路,是我們麵臨的一個十分緊迫的課題。榮昌縣結合當地實際,采用貿工農一體化的龍型經濟模式,把千家萬戶從事分散生產、經營的農民,用經濟紐帶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拳頭,進入國內外市場,獲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一做法給我們帶來深刻的啟示,值得在廣大農村加以提倡。

所謂龍型經濟,就是以開發當地資源,把資源優勢變成商品優勢為目標,以實力較強的企業(公司或工廠)為龍頭,一頭連接某個農副產品生產基地或從事某種產品初加工的廣大農戶,一頭連接國內外市場,形成公司加農戶或企業加農民的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這種經濟模式,有利於按照市場需求開發當地資源,減少或避免盲目生產,促進“三高”農業發展;有利於把分散的小生產組織起來闖市場,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減少或避免市場風險;有利於進行農副產品深度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使農民更快地走上富裕之路。同時,也能給企業、地方、國家帶來益處。榮昌縣用龍型經濟模式開發夏布資源,取得了建好一家企業,帶動一種產業,發展一地經濟,致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效果,就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證。

隨著城鄉市場經濟的發展,部門和單位之間的人為屏障正在被打破,給資源的合理流動提供了可能。在這種環境下,各有關方麵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自願結合在一起,形成各種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製的聯合體也就有了可能。貿工農一體化的聯合體,就是這些聯合體中頗具活力的一種。特別是近幾年來,多數農副產品都直接進入了市場,貿工農一體化的龍型經濟如龍得水,正在廣大農村蓬勃興起。據資料介紹,去年以來,黑龍江省貿工農一體化組織已發展到700多個,遍布全省69個市縣。近幾年,江蘇省的貿工農一體化組織發展更快,其勢“猶如千樹花發”。費孝通教授在訪問吳江時認為:把貿工農密切結成一條龍,是從溫飽型經濟進入小康經濟的一條重要途徑。重慶具有廣大的農村,豐富的資源,在貿工農一體化方麵既有成功的經驗,更有巨大的潛力。如榮昌縣的夏布一條龍,江津市的繭絲綢一條龍,都是很有成效的。在農村中,糧食、豬肉、家禽、蔬菜、茶葉、水果、水產等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以及一些由千家萬戶分散生產經營的手工產品的開發,如果能通過我們的工作逐步用貿工農的形式組織起來,形成拳頭,進入市場,必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廣大農民加快奔小康的步伐。

當然,我們必須看到,龍型經濟是沐浴著市場經濟春風誕生的新事物,不可避免地還受著來自某些方麵的製約。把貿工農結合到一起,必然遇到種種思想認識問題、不同所有製之間的關係問題、合理的利益分割問題、各方麵的配合問題、適當的政策扶持問題,等等。這就需要當地黨委、政府的理解、支持、引導、協調和服務。榮昌縣開發夏布資源,組建貿工農一體化組織,就專門成立了一個領導小組來抓。我們一定要把握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大力倡導、熱情支持龍型經濟的發展壯大,為農民群眾開辟更加廣闊的致富之路。

(1994年10月10日《重慶日報》評論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