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迎接個體私營企業發展的第二個春天(1 / 3)

江澤民同誌的“七一”重要講話,是一篇充滿改革和創新精神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是指導新時期黨的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行動指南。深入學習貫徹《講話》精神,切實加強我市鄉鎮企業尤其是個體私營企業的黨建工作,必將迎來鄉鎮個體私營企業發展的第二個春天,推動鄉鎮個體私營企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一、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特別是黨的十五大在經濟理論上的突破,迎來了個體私營企業發展的第一個春天

1997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五大,在經濟改革和發展方麵,提出和進一步重申了許多有突破意義的理論觀點,諸如: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製度;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製力上;非公有製經濟是我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就正式明確了個體私營企業的經濟地位,為放手發展個體私營企業提供了理論依據,為鄉鎮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帶來了第一個春天。

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市委、市政府把調整所有製結構,大力發展非公有製經濟作為重慶改革和發展的一件大事來抓,先後出台了一係列扶持政策。不少區縣提出,今後抓企業發展要以非公有製經濟為主,逐步構建以非公有製經濟為主體的區縣經濟格局。從我市鄉鎮企業係統來看,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條措施,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中的個體私營企業。一是新辦企業,以個體私營企業為主;二是加大集體企業改製力度,原有的鄉鎮集體企業有95%以上已改為個體私營企業;三是在工作指導、服務和政策扶持上,對集體和個體私營企業一視同仁,為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創造了寬鬆的環境。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理論的不斷創新與突破,我們看到了以下兩個變化發展的軌跡:(1)個體私營企業地位的變化軌跡:十一屆三中全會前,被看成“資本主義的尾巴”——改革開放初期,作為公有製經濟的“補充”——黨的十五大,確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我們政策和工作的變化軌跡:禁止——允許——鼓勵支持 ——大力發展。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我市鄉鎮個體私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到2000年,全市鄉鎮中的個體私營企業由1983年的1212家發展到9.6萬家,實現的營業收入由1

983年的2174萬元增加到547億元;個體私營企業營業收入占全市鄉鎮企業營業收入總量的比重,由1983年的1.9%,上升到2001年上半年的71.7%。而且從近幾年來看,個體私營企業的增長速度比全市鄉鎮企業平均增長速度高10—20個百分點。

個體私營企業的迅猛發展,不僅成為鄉鎮企業的主要增長點,而且為整個鄉鎮企業增加了生機和活力,也有效地促進了國有、集體企業的改革。

二、江澤民同誌“七一”重要講話提出了四個政治性判斷的新標準,必將迎來個體私營企業發展的第二個春天

江澤民同誌“七一”重要講話,以求真務實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回答了黨的建設麵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講話》順應發展大勢,把握時代變遷,圍繞新時期黨的建設這一重大問題,提出了四個政治性判斷的新標準。

一是關於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判斷標準。江澤民同誌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階層構成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這些新的社會階層的廣大人員,通過誠實勞動和工作,通過合法經營,為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其他事業作出了貢獻。他們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和解放軍指戰員團結在一起,他們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這是江澤民同誌根據我國社會階層構成發生新的變化而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是我們正確認識和判斷什麼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政治標準。我市廣大鄉鎮個體私營企業業主,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積極開辦各類企業,吸納農村和城鎮的富餘勞動力,通過合法經營和誠實勞動與工作,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他們當中有很多是當地農民致富的帶頭人,是被市政府命名的鄉鎮企業優秀廠長或經理,他們不愧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