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必須切實轉變工作作風。要切實轉變各級領導的作風,加強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聯係。如果各級領導都能轉變作風,及時、真實地掌握群眾需要什麼、反對什麼、要求解決什麼問題,我們就能把好事辦好,把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開縣有個高橋鎮,1998年換屆選舉前黨群、幹群關係十分緊張,有的農民聲稱:“如果某某當書記,就要抱炸藥包炸鎮政府。”換屆後,新班子賣掉小汽車,精簡了鎮機關人員,鎮幹部深入農戶幫助解決實際問題,鎮政府在決策時請農民代表發表意見,鎮裏還采取措施減輕了農民不合理的負擔。通過這些措施,改善了黨群、幹群關係,保持了一方穩定,促進了經濟發展。這個例子說明,幹部轉變作風是何等的重要。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我以為,轉變作風,市級部門主要應在克服文山會海、形式主義和提高工作效率、改善“軟環境”上下工夫;各區縣主要應在黨政合理分工、集中精力抓大事抓發展、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地確定發展目標和任務上下工夫;鄉鎮一級主要應在解決“走讀”問題,深入群眾及時發現解決實際問題,克服強迫命令,減輕農民不合理負擔,幫助群眾脫貧致富上下工夫;政法部門主要應在公正執法,保護群眾和企業合法權益,加大懲治腐敗工作力度上下工夫。
第四,必須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隻有基層組織堅強了,改革發展才能順利進行,保持一方穩定才有可靠基礎。反之,凡是經濟發展落後、群眾意見多、社會矛盾大,甚至發生群眾集訪和鬧事的地方,往往都是基層基礎工作薄弱、基層幹部侵害群眾利益的地方。1998年開縣麻柳鄉二三百人圍攻鄉政府,主要是少數鄉幹部亂收費、亂花錢引起的;今年4月開縣三合鎮棗坪村40多個農民到市政府集體上訪、請願,主要是由村幹部缺乏民主作風、私分公款引起的。事實說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加強基層組織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個十分迫切的任務,是改善黨群、幹群關係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第五,必須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實行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下,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別是基層、農村的思想政治工作遠遠不能適應變化了的新情況。在一些地方,思想政治工作幾乎成了空白,黨和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被大大削弱,而封建迷信、宗族勢力、偽科學的種種行徑卻大行其道。同時我們對幹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抓得不力,從“三講”教育中反映的情況看,在少數縣級幹部和鄉鎮、企業基層幹部中,由於放鬆了主觀世界的改造,不廉潔的問題時有發生。比較突出的是,收受“紅包”、家屬子女工作安排、吃喝玩樂、工程項目打招呼、多占住房、執法司法不公侵害群眾利益等六個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嚴重影響了黨群、幹群關係。改善黨群、幹群關係,必須加強對幹部和群眾兩個方麵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加強黨員領導幹部的黨風廉政建設工作。
第六,必須大力推進改革和發展。在不少地方和單位,造成黨群、幹群關係緊張的根本原因是一個字:窮。人窮誌短,錢迷心竅。於是,有的基層單位的幹部為了完成某些“達標升級”任務要向群眾收錢,為了出點這樣那樣的政績和形象要向群眾收錢,為了維持本單位工作的正常運轉要向群眾收錢,甚至為了給幹部發獎金和滿足自己的私欲也要向群眾收錢。而這些地方群眾的收入水平又很低。收來收去群眾無法承受,哪裏還有搞好黨群、幹群關係可言呢。因此,改善黨群幹群關係,根本出路在發展,“發展才是硬道理”。隻有經濟發展了,地方實力增強了,群眾收入水平提高了,很多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2001年6月載於《“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與實踐》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