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狀元背後的權力勾結——讀長篇小說《狀元之校》(1 / 2)

申霞豔

古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貌似有點平等意識,但立即補充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書中自有黃金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些就是等級思想的碩大尾巴,怎麼也夾不緊。翻閱典籍,等級製度、等級文化原形畢露。所以,盡管在“民主、平等、科學”等啟蒙思想的號召下,20世紀以現代高考製度取代了曆史久遠的科舉考試,但在我們思想的深處,在整個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中,權力等級思想依然牢牢地支配著我們。當然,今天對高考狀元的重視還借勢於媒體的宣傳、放大。要是沒有網絡等諸多傳媒的熱哄,離成才尚遠的狀元也不至於成為一個與成功、金錢、榮耀共舞的符號。

在這種語境中,冶進海的《狀元之校》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在此之前,我已經讀過他的兩篇小說,感覺他具備成為一個優秀小說家的良好起點:對社會熱點問題極其敏銳,後來發現他的身份是電視台的從業者,這使他比其他人有更廣闊的視野,看到更多偏僻的、荒誕的人生。比題材更重要的是他對弱者的痛苦感同身受,所以敘事情感充沛、以情動人。冶進海並不打算停留在題材優勢上,演繹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也不打算讓自己的寫作加入到消費時代的大合唱中去。他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時代,用心靈感受現實,並揭示身處其中的消費社會的精神秘密。所以當他第一次醞釀長篇的時候,他舍棄了青年作家寫成長小說的舊路,選擇全民熱心的教育為題材。《狀元之校》也不是普通的校園小說,不以某個單一的視點來寫教育,而是分別以免試進校的“狀元”、一腔熱情滿懷抱負的青年老師、本屆高考狀元、校長司機的不同身份來敘事。多種視點多維度地呈現“狀元學校”的真相以及學校與“圍牆”外的世界之間的廣闊聯係。每部分均以第一人稱敘事,“我”的敘述往往比他的敘述更為直接,更能消彌敘事人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全書娓娓道來,親切自然,真實可信。

第一部分是女生項宜的敘述,她家境貧寒,因為數學特長被免試入校,來到“貴族學校”後並不適應,大華外國語學校與想象的差別太大了,重點班與普通班的差距、學生間的貧富差距、互相攀比,甚至動用父親的權力,女生愛慕虛榮,男生拉幫結派,故事並沒有落入“灰姑娘遇上白馬王子”的巢臼,而是直麵底層的苦難:“我”母親因為要了超市幾個爛芒果而“被”辭職,並導致犯病;母親病危時刻,我卻在參加富家女白嫻棠的生日晚會,就在母親病故辭世的同時,白嫻棠也死於非命,凶手就是她一直愛慕的英俊的華少。權力、金錢的翅膀掠過潔身自好的女生的雙眼,城市內部人與人之間的巨大懸殊一覽無餘。

第二部分以一位從師範學校分配進來的優秀青年趙老師打量“狀元”學校。“狀元”除了給學校帶來巨大的招生利益外也成了每位老師頭上的緊箍咒,“狀元”讓老師彼此爭奪學生的時間,減負、因材施教、素質教育都成空。部分教師陳舊的教學理念與網絡時代學生的需求產生了巨大矛盾,“我”的師姐就成了轉型時代的犧牲品。

第三部分由本屆狀元鍾文昊來講述,從他突然麵對媒體的聚焦開始回敘,這是小說中非常廣闊的一部分。由於父親做生意破產,“我”轉學到鄉村跟爺爺奶奶一起度過童年。在這裏,我不僅受了自然的熏陶,也目睹了城鄉差別,鎮上孩子對農村孩子的欺侮以及鄉村內部的弊病。這種成長經驗使“我”始終像個局外人一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一度因為奧化獲獎而渴望被特招,在其它課上大看小說,因此與最欣賞他的趙老師發生矛盾,他們的衝突和對話充分顯示了人的局限,同時也透露了作者的思想資源,他從卡爾維諾處得到了永不和解的勇氣。最終卻為了詩意理想而暫時在現實麵前妥協,去參加了“家教”,了解高考試卷出題的“奧秘”,並意外成了高考狀元。同時,“我”對音樂老師餘詩曼愛慕得死去活來,餘詩曼卻愛上了“我”父親……“我”的故事顯示了“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驚”的怪狀;與此並行的我父親的愛情故事則表明“英雄不問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