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戴著鐐銬的教育場域——長篇小說《狀元之校》的小說特色(2 / 3)

其次是學校教育的規訓與懲罰。大華外國語學校是新世紀中學教育的一個縮影,從空間結構、時間規定、管理模式、規章製度和激勵製度等基本要件方麵,產生了福柯意義上的控製和支配身體的政治技術,不管在何時何地其目的都是生產、訓練、培養和造就“馴服的身體”。在某種程度上實現日益有效的監控,是監控理性化與經濟化。《狀元之校》中的大華外國語學校,以嚴格管理著稱,有點像“監獄”。但小說中充斥著“單挑”、作弊、早戀、逃學、群毆、打劫、師生戀、跳樓、情殺,故事情節跌宕起伏、驚心動魄,這些逃逸在學校體製外的行為為社會道德和學校規章製度所不容受到訓誡和懲罰,繼而成為強化學校“遊戲規則”的有意義的符號。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將“華少”意欲與白嫻棠發生關係被拒受辱而發生的情殺這樣令人發指的行為作了深刻揭示,從其作品中展示的行動邏輯、心理活動、精神狀態、情感關係、家庭周遭來看,又非常逼真、令人信服。規訓與懲罰構成了今天教育的整體景觀,而這又是否為教育初衷呢?

再次是新舊教學方式的碰撞與契合。校長林宣民和語文教師趙明博是倡導新式教學。林校長在教職工大會上直陳:“推行素質教育,要動真格,《教師年度考核》應落到實處,隻要有益於學生素質提高,教師的工作都予以肯定。目前,不少高中班級往往以學習成績來排名次,那麼,能不能搞個綜合素質名次表,根據學生平常的行為習慣、特長展示、課堂回答、集體活動參與情況等,逐一答分,然後排定名次呢?學校不能隻設計一座路窄人多的獨木橋,要建設好多座多向多車道的立交橋!此外,應該充分發揮第二課堂、藝術體育課、社會實踐、英語角、各種學生協會等的作用,以便督促學生諸如讀書、文娛、體育等發麵的發展……”(第二章之不合時宜的人),台下的反應卻是;“話題還是老話題,關鍵看實施。好多措施,就是在執行過程中變歪了。老師們心照不宣地一笑,努力鼓掌。”趙明博擁有研究生學曆,年輕氣盛,幹勁十足,尊重學生,營造民主、輕鬆、向上的氛圍,得到學生的信任和鍾愛,收獲了學生、老師間的深厚情誼。他驚異鍾文昊的寬廣閱讀麵,感歎其寫作才能,歎服其對夢想的深刻見解。就是這樣一位作者極力推崇的老師在麵對“師姐之殤”的現實、向傳統教育方式的低頭、與最喜愛的學生在課堂上決裂,直至憤然離職,趙明博與中學傳統教育體製的博弈以此告終:“我認識到,改變中學教育裏某些根深蒂固的落後觀念,讓學生快樂的成長,僅憑一兩個老師,無疑是蚍蜉撼大樹,很難撼動的。”(第四章之課堂決裂)理想人物的黯然消退,更讓人對當下的教育現狀和體製進行深思。

最後是物質利益與人格精神的扭曲和分裂。大華外國語學校內外的物質利益、權力之爭,簡直就是困獸猶鬥般赤裸裸的爾虞我詐、權術玩弄的瘋狂展演。兩名副校長的勾心鬥角、林校長巧施美人計、教師以各種方式瘋狂斂財、音樂老師餘詩曼伴大款、孟晨羽周旋於林校長與政府高官之間、校長司機抓住把柄弄權等等,使這些教育人士人格的扭曲、精神的分裂、心理的變形昭然若揭,也展示了權力對教育作用和異化後導致的種種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