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湘雲的豪邁具有詩人氣質、名士風度,那麼探春的豪邁則更多地強調實現“自我”,希望生命之光能普照人間。她說過,自己但凡是一個男人就要到世上去幹一番事業,正是要實現“自我”價值的心聲。這是一種政治家的氣魄和風度。
正因為如此,在賈府中探春最早感覺出這個大家族所潛伏的種種危機。當然也隻有一個有政治頭腦的人方能敏銳地體察出來,並且敢於指出它的弊端的嚴重後果。第七十四回發生“抄檢大觀園”之事,探春的傷心也好,憤怒也好,其實都是衝著一件事:這是自殺自滅的征兆。她憤怒地說:“別忙,抄你們的日子有呢!”這才是探春擔心的真正緣由。隻有探春一人有如此深刻的認識,鳳姐一流的人物何能想到、看到並說出這一層更深的潛在危機來呢?!
不過,探春之“敏”還有胎帶來的“敏”——庶出的敏感。
探春生性反對迎春的懦弱忍受,也反對惜春的繞著是非走,她反對這種弱者的回避行為。因此,每當觸及到她的出身時,她是不惜一切的抗爭。這固然反映了她強的一麵,但也透露她極為“敏感”的一麵。有許多人評論到這件事時,常以等級觀念來批評探春。
我以為,在那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裏、家族中,這樣的身世不能不傷害探春的自尊心,但更重要的是她維護自己做人的尊嚴,她強烈地反對這種等級勢力的束縛。你看,當王善寶家的挨了她一巴掌後,她大怒地說道:你是什麼東西,敢來拉扯我的衣裳!我不過看著太太的麵上,你又有幾歲年紀,叫你一聲“媽媽”,你就狗仗人勢,天天作耗,在我們跟前逞臉!如今越發了不得了!你索性望我動手動腳的了!你打諒我是和你們姑娘那麼好性兒,由著你們欺負,你就錯了主意了……
聲色俱厲,義正詞嚴,直言不諱,敢作敢當,這裏維護的不僅是她個人的自尊心,而且維護整個家族的尊嚴。這種“狗仗人勢”的奴才,欺負的不僅是一個小姐,是在顛倒一種社會關係,這才是探春所不能容忍的。
曹雪芹老先生如此去寫探春,其實是在塑造一個傑出的女政治家。然而她生於末世,命運不佳,隻有千裏東風與她相伴。這是探春的悲劇、賈家的悲劇,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再來說說探春後來的命運,說起來又得從清明談起了。
首先,看《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製燈迷賈政悲讖語》,賈政又看道:天運人功理不窮,有功無運也難逢。因何鎮日紛紛亂,隻為陰陽數不同。賈政道:“是算盤。”迎春笑道:“是。”
又往下看是:階下兒童仰麵時,清明妝點最堪宜。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
賈政道:“這是風箏。”探春笑道:“是。”
——其中,“階下兒童仰麵時,清明妝點最堪宜”,可見“清明”暗示為探春的特征。
再,第五回《遊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醪曲演紅樓夢》探春的判詞:後麵又畫著兩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麵泣涕之狀。也有四句詩雲:才自精明誌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裏東風一夢遙。
——可見,“清明涕送江邊望”暗示探春和清明節有關聯。
綜合以上兩點文本暗示,作者是希望告訴我們什麼呢?有很多紅樓夢專家學者讚同周汝昌老先生的探析,說它暗示著探春的生日在清明節這一天。
真的是這樣嗎?我卻有另外的觀點與看法。
我以為,發掘探春的命運,得從第六十三回寶玉過生日說起,當時探春抽到花名簽是杏花。
杏花,這可是清明節最形象的妝點物。
“牧童遙指杏花村”中就是這樣的景色。既然“清明涕送江邊望”已點出探春的“分骨肉”在杏雨紛飛的祭日裏,她那個還叫嫁人嗎?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清明節是個幽冥鬼氣最為陰盛的日子,家家戶戶都該掃墓祭祀才對,最忌諱的就是嫁娶。而探春偏偏要在這個時候嫁人,這不是自相矛盾嗎?而能想到探春嫁人,無非都從那句“日邊紅杏倚雲栽”而發出的聯想罷了,既而她分離在清明,用意再簡單不過,就是探春會死,會死得很早很悲慘!
日邊紅杏倚雲栽,選自唐代高蟾的《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單從這句看,又是“日邊”,又是“紅杏”,而且還“倚雲栽”,似乎能想象一幅恢弘氣派的“探春遠嫁圖”,但那就太顯簡略了。
在寶玉過生日時,眾姑娘抽花名簽這一段故事裏,眾女兒的最終命運都從花名簽上一句詩中揭示出來,而有的偏偏要用到那句詩所處於的整首詩才看得出來。舉個小例,黛玉的詩句就是選自歐陽修的《明妃曲·再和王介甫》中的“莫向東風當自嗟”,其實真意是為了引出隱去上句——“紅顏勝人多薄命”來比喻黛玉,如此這般這就好理解其他的了。同樣對於探春這句詩,來分析整首詩,就能夠得到“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三句,很明顯,得到的是三種不同的花卉。但“秋江芙蓉”是由桃杏的比喻連類生發出來的。我們就可以把三中花卉看作是元春、迎春、探春。碧桃種在天邊,是元春皇妃的身份,這不用說。然後是“日邊紅杏”與“秋江芙蓉”,盡管這株紅杏比這朵芙蓉弱得多,但雙方都是庶出,從她們母親方向看來,無論相貌、人品、才氣還是地位,趙姨娘自己就得認輸,隨著的“芙蓉”自然而然就比“紅杏”身份低多了。因而“碧桃”在天,“紅杏”近日,方得“和露種”“倚雲栽”之勢,又豈是僻居於秋江之上無依無靠的“芙蓉”所能比擬的呢?但從另一方麵講,江上芙蓉就是蓮花了,從《愛蓮說》看來,蓮花在江上美在風神標格,與春風得意的桃杏的美,顏色妖嬈而不同。從而也順便證實了作者對探春的內心評價——如蓮花般清正、剛直。
說了這麼多,再回過去看第五回中賈惜春的曲子《虛花悟》中的“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和“天上夭桃盛,雲中杏蕊多,到頭來,誰見把秋捱過?”這裏再次出現了“夭桃”與“杏蕊”,以及“秋”,自然是指探春的“秋江芙蓉”,三種花剛好與前句“三春”相照應。一對一剛好,也證實了我上文的觀點。同時也一語雙關,既點明了賈府的敗落日子在深秋時節,也說明了這三朵鮮花在家敗前都紛紛凋零。再繼續說,《虛花悟》中有“則看那,白楊村裏人嗚咽,青楓林下鬼吟哦,更兼著,連天衰草遮墳墓。”這幾句用互文的寫作手法,預示了賈府後來家破人亡、人煙荒蕪的淒冷景象,剛好三句,間接說明了“三春”的命運都是“死”。下麵還有更重要的,“昨貧今富人忙碌,春榮秋謝花折磨,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瞧,這謎團迎刃而解,第一句很明顯指元春,她的進宮封為貴妃使得家族的聲望得到空前提高,這自不用說。第二句指迎春也好理解:“春榮秋謝”指一年,而“花折磨”,則是說這株紅杏美人嫁到孫家一年受盡淩辱,含怨而死。特別是這個“青楓林”,或許會成為迎春上吊自盡的地點。一對一,最後一句自然是探春的評價:生關死劫誰能躲?無論探春多麼偉大,多麼精明,在生死之神麵前終究逃不過。而且這句前還有個“似這般”。怎麼個“似這般”?似元春、迎春這般仙逝?也就是死而已。佛教裏,死不過是種飛升、一種超脫。因而削發為尼的惜春自然將死去的“三春”看破而遁入空門,與世隔絕。還有個重要細節不得不說,六十三回裏探春抽得花名簽後眾人說,家裏已有了個王妃,難道探春也想當王妃不成?這句看似表達了探春的遠嫁,按我理解,其實暗指了探春也會像元春一樣死,且死於相關的政治原因。這也隻是我個人觀點,不必多作結論。
探春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紅樓夢》第九十九回中有“與賈政議探春婚事書”,其文中曰:金陵契好,桑梓情深。昨歲供職來都,竊喜常依座右,仰蒙雅愛,許結“朱陳”,至今佩德勿諼。隻因調任海疆,未敢造次奉求,衷懷歉疚自歎無緣。今幸棨戟遙臨,快慰平生之願,正申燕賀,先蒙翰教,邊帳光生,武夫額手,雖隔重洋,尚叨樾蔭。想蒙不棄卑寒,希望蔦蘿之附;小兒已承青盼,淑媛素仰芳儀。如蒙踐諾,即遣冰人。途路雖遙,一水可通,不敢雲百輛之迎,敬備仙舟以俟。茲修寸幅,恭賀升祺,並求金允。臨穎不勝待命之至!
這封信是賈政外任江西糧道衙門時接到的。寫信者周瓊何許人也,他是賈政同鄉的舊相識,去年他們同在京就職,後來周瓊調至海疆任職。因他過去曾與賈政談起過兒女婚事,所以現在他便來書相求。
可以想見,續書者高鶚在擬此書劄時是相當得意的,以為頗有飛揚文采。然而,他或許不知,這種駢四驪六的陳腔濫調客套話,正是曹雪芹所最為討厭的。
從書劄中“仰蒙雅愛,許結‘朱陳’”等話和書中情節敘述來看,探春的婚事是賈政自己找的,所以一議就定。對方是賈政的上級的親戚,因此還得到了“照應”,使他對探春婚事十分高興。王夫人也說出探春遠嫁沒有什麼不好:“孩子們大了,少不得總要給人家的。就是本鄉本土的人,除非不做官還使得,要是做官的,誰保的住總在一處?隻要孩子們有造化就好。”
寶玉初聞歎春要遠嫁時,雖悲分離,但後來莫名其妙的“探春倒將綱常大體的話說的寶玉始而低頭不語,後來轉悲作喜,似有醒悟之意。”究竟寶玉醒悟什麼?我們不得而知。
於是,探春放心地辭別眾人,徑上轎登程,水舟陸車而去(第一百零二回)。可是,我們知道《紅樓夢曲·分骨肉》中所唱的是“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等等,而高鶚續書中做爹娘的根本沒有哭嘛!可見,不符曹雪芹原意。還有“判詞”也不實了:臨別時,連寶玉都“轉悲為喜”了,還有誰“清明涕送江邊望”呢?這樣的“判詞”還不是亂判?再說,畫冊上畫的“船中有一個女子,掩麵泣涕之狀”,不是也完全畫錯了嗎?因為高鶚續書中探春是“放心辭別眾人”而去的,何曾“掩麵泣涕”來?由此可以斷定高鶚續書真正違背了曹公安排的伏筆!
最後一幕呈現出來了,當父親賈政把她許往他鄉,探春告別眾人,掩麵泣涕登舟而去!這裏正應了此書開頭的關於探春的那首詩:一番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如此美麗動人的一個國色天香人物啊,也逃不過“薄命司——金陵十二釵”的淒苦命運安排。
而探春為何而死?這也是個更大的迷霧之原,基於我的文學水平和曆史積累的匱乏,目前還不能夠進行徹底解讀,但這籠罩在探春身上的一層層霧嶂,卻值得我們今後仔細去進一步考究。
我對於探春,除讚美、同情和種種迷茫外,最重要的,還是為她的紅顏薄命而深深地感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