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 咖啡出世(1 / 2)

“如果生命還有最後一小時,我願意用來換取一杯咖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葡萄牙作家薩拉瑪戈咖啡精神的第一粒種子:把世界當故鄉

公元前330年,亞曆山大憑借“馬其頓方陣”和“把世界當故鄉”的豪情第一次實現了東西方世界大融合。那時咖啡還未出世,但咖啡精神已埋下了第一粒種子。二百年後,愷撒和繼承者屋大維將羅馬從共和國時代帶進了帝國時代。曆經鐵血和鮮花,文治與征伐,2世紀末的龐大帝國疆域將地中海都攬入懷裏,實現了“條條大路通羅馬”。遠比咖啡曆史悠久的葡萄酒文明便是當年隨著羅馬鐵騎傳播到歐洲大陸各處。當他們津津樂道於種葡萄釀美酒時,恐怕不會想到千年以後,是“異教徒”的咖啡將他們從酒精沉醉中解脫出來,賦予了清醒頭腦、敏銳思維和無窮力量,以及大革命的熊熊烈焰。

咖啡氣質之源:平等博愛

1世紀,人類最偉大的事件無疑是迦南地耶路撒冷地區誕生了基督教。這個猶太人亡國落難中渴望“救世主”的產物,在經曆二百多年洗禮後迎來了羅馬皇帝君士坦丁頒布的米蘭詔書,承認基督教的合法自由,隨後又授予教會一係列特權,自己臨死前還甘願脫去黃袍穿上白色長衣接受洗禮——從此以後,原本底層民眾色彩濃鬱的基督教變成了羅馬、乃至歐洲的主導宗教。雖然極少數歐洲人提出過咖啡的“基督教起源說”並受到曆史學家駁斥(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西北500km的塔那湖區有古老的基督教堂,被當地人認為是咖啡起源故事的發生地),但顯然基督教追求平等博愛的理念不僅成為了歐洲思想的主線,後來也融入到咖啡文化氣質中。我甚至認為評價一家咖啡店的終極手段便是去“品味”是否有那股特平等博愛的氣味兒。

330年,從羅馬遷至君士坦丁堡(原名拜占庭,今叫伊斯坦布爾)的羅馬帝國氣數將盡,皇帝狄奧多西臨終前或許出於父愛,將帝國分成東、西兩半,分別交給兩個兒子繼承經營。還都羅馬的西羅馬帝國不久以後滅於日耳曼人之手,定都於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帝國(又稱東馬羅帝國)則又延續了千年。雖然核心利益在東方的拜占庭已很難算是正宗歐洲國家,從羅馬共和國至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千年是歐洲古代史,而拜占庭繼續存在的下個千年是“黑暗的中世紀”,但拜占庭帝國自己則以羅馬帝國唯一正宗傳承自居——基督教血統純正的繼承者。

800年,拜占庭皇帝被教皇剝去教籍,查理曼帝國建立。查理被羅馬教皇親自加冕為羅馬皇帝,成為歐洲唯一信奉羅馬基督教的君主。我認為歐洲教權與皇權間無休止爭鬥的最大好處是避免了中世紀歐洲出現政教合一的局麵,再強大的皇權和再強悍的騎士也沒有勇氣與教會決裂,這也給代表著自由和民主的咖啡之花綻放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