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 美利堅與咖啡(2 / 2)

美國人的咖啡精神

二戰以後,美國迎來了曆史上最偉大的創新與建設時代,人均年收入一度是歐洲人的15倍,人均年咖啡消費量達到9kg。我曾看過一個紀錄片,講述二戰後美國如何建設龐大的全國州際公路網,其中好幾幕場景展現的都是人們圍坐在施工現場快樂地喝著咖啡。更加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該紀錄片中一位專家點評曆史時同樣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說:“沒有什麼能阻止他們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去他們想去的地兒,做他們想做的事。(Therewas nothing that could stop personfrom being what they want,going wheretheywant,doing what they want.)”或許,這就是美國人的咖啡精神吧!

20世紀60年代,冷戰中的美國啟動阿波羅登月計劃(Apollo Project),美國人乘坐阿波羅十三號宇宙飛船進行人類第一次登月之旅時,曾經發生過一次可怕的故障——返航中的載人航天飛機有可能無法順利進入大氣層。當時地麵指揮部人員滿懷深情地不斷安慰三位生死未卜的宇航員:“加油!香噴噴的熱咖啡正等著你們。”後來,我們也可以從無數的好萊塢大片裏聽到類似的鼓勵話語。咖啡代表了一種愜意、幸福的生活。

2008年,奧巴馬競選總統時還曾有個趣聞,據稱他很多洋洋灑灑的競選演講文件都出自一位年僅27歲的年輕幕僚之手。這位仁兄有個怪癖——喜歡坐在華盛頓咖啡館的露天散座上奮筆疾書,沒這“情調”就無法工作。

星巴克與“第三次咖啡浪潮”

1966年,艾佛瑞·畢特(Alfred Peet)在舊金山開店推廣新鮮深度烘焙的咖啡豆,那種醇香甘甜的美味咖啡很快征服了習慣於“量大質低”的美國消費者。他的三位徒弟在學成手藝後,於1971年在西雅圖創辦了星巴克咖啡,同樣是主推新鮮深度烘焙的咖啡熟豆,並教授大家采用法壓壺來衝泡咖啡。1987年,霍華德·舒爾茨收購星巴克並引入意大利濃縮咖啡館理念,高舉時尚與美國文化大旗,最終發展成為今天世界級的咖啡連鎖企業。根據第三方調查數據顯示:僅計算星巴克在中國的分店年銷售收入,將從目前的約30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45億元。試想如若不是星巴克的商業成就,意大利人視為國粹珍寶的Espresso以及卡布奇諾等其他意式咖啡飲品,恐怕會被淹沒於曆史長河中。讀者多半熟知星巴克的傳奇故事,我就不再贅述。

2007年畢特先生去世時,美國主流媒體都進行了報道並表達哀悼之情,其在美國乃至世界咖啡界的地位可見一斑。1974年提出精品咖啡理念的努森女士(ErnaKnustsen)是另一位世界級的美國咖啡大師。如果說畢特重於烘焙,那麼努森強調的是產地,他們以及一大批美國咖啡人,將曾經的“偶像”星巴克當作超越的對象,精品咖啡進入到新的紀元,有了新的生命力:純淨明媚、香甜甘醇、靈氣十足。

全球咖啡消費風潮正進入以手工滴濾式衝泡精品黑咖啡為代表的“後濃縮咖啡時代”,即“第三次咖啡浪潮”。精湛的個人技藝裹挾著對於大自然的無限崇拜,打敗了冷冰冰的咖啡機,奪得了話語權,美國咖啡人在此過程中功勞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