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 美利堅與咖啡(1 / 2)

“溫暖的陽光下,穿著寬鬆的睡袍,坐上舒適的靠椅,喝著新煮的咖啡,何等舒適自在,還有自由的綠色鸚鵡與花紋絢麗的地毯,打消了古老聖餐的靜寂。”——美國詩人華萊士·史蒂文斯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咖啡消費國,美國還是當今世界咖啡領域大量技術、產品、理念的發明者和倡導者,很多具有影響力的咖啡組織都在美國。說美國人把持了今天的咖啡世界或許誇張,但美國人確實在今天的咖啡世界裏活躍之極。

“波士頓傾茶事件”是美國咖啡崛起的標誌

很多學員對北美的咖啡曆史不甚了解,不少人甚至以為北美曾是“咖啡的沙漠”,直到星巴克橫空出世才讓美國人喝到了咖啡。事實並非如此,目前可查的美國最早咖啡文獻始於1668年。1670年,一位叫瓊斯的波士頓女士便向殖民政府申領了第一張咖啡經營執照,標誌著咖啡登錄北美。1691年,在當時北美最大城市波士頓開張的LondonCoffee House是北美第一家咖啡館。但正如其他很多國家那樣,17世紀末期的北美咖啡館同樣是個三教九流混雜的低端娛樂休閑場所,隨時可能被政府“嚴打”。

1700年,英國倫敦的咖啡館已超過2000家,但其蓬勃發展的勢頭不久以後便被遏製——英國人愛上了茶。這使得18世紀初期的北美人也隨著英國殖民者的興趣愛好變化而迷上了飲茶,但高昂的茶葉稅卻讓人負擔不起,而英國政府還頒布明令禁止普通民眾走私販賣茶葉(當時茶葉地下貿易占到了九成市場),並將專賣權給予東印度公司。美國人開始積聚憤怒,原本逐漸沒落的咖啡也即將迎來新的契機!

18世紀中葉開始,北美咖啡館逐漸成為政治家、商人聚會之所,層次大幅提升,但政治氛圍的加重自然減少了輕鬆愉快的氛圍。尤其是波士頓的咖啡館是當時策劃革命的大本營。由此可見,不管在歐陸還是北美,最早的咖啡館都是政府頭疼的“重災區”。1773年,一群反抗英國霸權的波士頓居民佯裝成印第安人,強行登上了英國貨輪,將幾百箱價值不菲的茶葉倒入大海,旁觀者振臂歡呼,史稱“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獨立後的美國民眾,更是為了表達愛國情操而拒絕喝茶轉而飲用咖啡,咖啡和咖啡館生意空前暴漲。獨立戰爭的領袖們更是經常聚會在波士頓的咖啡館裏指點江山、策劃革命。每次我讀到這裏,都會被美國民眾如此理性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所震撼。

背著磨豆機上戰場的美國大兵

早在1808年,波士頓還曾創建起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專賣店(後來被大火所焚)。19世紀中葉以後,咖啡已經成為美國人不可缺少的日常飲品,人均年咖啡消費量一度是歐洲人民的6倍。

19世紀初期,數以萬計美國人越過阿帕拉契山,開始向西移動。開拓者們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用雙手開拓家園,溫暖的咖啡成了他們戰勝困難的精神支柱。到了南北戰爭期間(1861~1865),咖啡是軍隊的基本給養之一,每一位士兵領取軍餉時都會非常在意配給的咖啡是否公平,背著磨豆機出征的士兵比比皆是。曾讀過一個未經證實的野史趣聞,說有一小隊南方士兵因為不滿長官在發軍餉時擅自克扣了他們應得的咖啡豆,因此發生嘩變。如果故事屬實,那麼確為美國咖啡史又添三分異彩。

以往的美國咖啡烘焙商喜歡將咖啡豆烘焙得很淺,因此淺度烘焙也有“美式烘焙”之名。這與我們講烘焙時的一句觀點相合:高品質的咖啡豆如果烘焙得適當淺些,更容易體現出優雅卓越的個性風味。不過據此認定以往美國人消費的咖啡豆大多品質卓越恐怕言過其實,那時的美國在咖啡消費上僅以數量取勝,烘焙商們選擇淺度烘焙不過是為了降低咖啡豆的失水率,賺更多錢罷了。

“羅斯福咖啡”

二戰期間,得益於美國大兵登陸歐洲戰場參戰,速溶咖啡品質獲得了大幅提升的機會,為今天美味的速溶咖啡奠定了基礎。此外,當時美國實行物資配給製,咖啡作為重要物資,每人每天隻能喝上一杯。有一次,羅斯福總統在招待記者時,炫耀自己每天早晚各能喝上一杯咖啡,這引起了記者們的不滿和質詢。羅斯福平靜地解釋說:我確實是早晚各喝一杯咖啡,不過晚上那杯是把早晨煮過的咖啡再煮一次。從此,人們把煮過兩次的咖啡又叫作“羅斯福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