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 維也納的咖啡館(1 / 2)

“咖啡一進入腸胃,人便會產生一種騷動,思緒便會像戰鬥打響時的大軍席卷而來,記憶會飛奔而至,迎風飛舞。”——巴爾紮克土耳其人送來的咖啡

1683年,土耳其人率領10萬大軍沿著多瑙河第二次圍攻維也納。雖然輕敵的奧地利皇帝貽誤了先機並選擇逃命避禍,但經曆過改造的要塞和英勇的市民還是保衛了維也納長達兩個月。直到一個精通土耳其語的小夥子科胥斯基冒充土耳其士兵衝出重圍向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搬救兵,最終波蘭和維也納軍隊裏外夾擊,解除了維也納之圍。另有一個版本說,這個立功的小夥子一直潛伏於土耳其軍隊中從事諜報工作,有點類似電視劇《潛伏》中餘則成的角色。咱不是搞曆史的,詳情也不去細究了。經曆了土耳其人的兩次圍攻之後,維也納開始了輝煌的巴洛克藝術風格建設時代,人口持續增加,城市下水道、住宅門牌號碼、國家郵政係統、城市公務員製度等等都開始創新性地進入了這座偉大的城市。維也納很快便成為了歐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海頓、薩列裏、莫紮特、貝多芬和舒伯特將維也納古典主義引領到了頂峰。

不過當我們舉起放大鏡再細看當年那段曆史時,發現了土耳其軍隊倉皇撤退時留下的大量咖啡豆。對咖啡一無所知的維也納人以為這些綠色的咖啡豆不過是駱駝的飼料,便作為獎勵品連同一座房子一同賞給了立下戰功的科胥斯基。科胥斯基曾在土耳其居住多年,自然知道咖啡豆的底細,他便在那所房子裏利用這些咖啡豆創辦了維也納第一家咖啡館——藍瓶子咖啡館。

科胥斯基在經營這家咖啡館時麵臨許多困難,不得不向維也納人的傳統飲食習慣進行妥協,大量針對咖啡的創新便應運而生。在咖啡裏兌上牛奶便是一例——或許這便是科胥斯基被稱作拿鐵咖啡之父的原因吧。

維也納咖啡館崛起

18世紀中葉,維也納城裏已有超過十家裝修精美的咖啡館,除了售賣品種繁多的各式咖啡飲品外,經營桌球生意往往也是收入來源之一——難怪今天很多咖啡館老板喜歡在店裏某個角落擺放台球桌呢!

進入19世紀初,拿破侖在歐洲大陸強勢崛起,兩次軍事征服給維也納帶來了空前災難,物價上漲和自由人文精神退化使得奧地利維也納的咖啡館進入蕭條期。1815年,拿破侖時代宣告結束後,咖啡館生意才重新升溫。

到了19世紀末期,維也納有著多達600家咖啡館。或許是出於對政治的疲憊和氣餒,維也納人著意於營造咖啡館的溫馨家庭氛圍,沉溺於個人生活方式的追求,對軍國大事極力回避,刻意探尋人性深處的幸福。他們喜歡穿著睡衣和拖鞋,端著咖啡遊走在咖啡館和會客室之間,咖啡館是“第二會客廳”“第二空間”的美譽便打這兒來。如今咖啡館的“第三空間”理論也是從這裏“盜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