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 法國人的咖啡故事(1 / 2)

“如果你沒有帶夠50法郎,千萬別去推開巴黎咖啡館的大門!”——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繆塞早在1644年,咖啡就傳入了法國,幾乎與此同時,馬賽迅速成為僅次於威尼斯的歐洲第二大咖啡輸入及轉運港口。為什麼呢?法國人最初鍾情於咖啡,是將其視為賺錢的好生意,而非一種生活必需品。法國人愛上咖啡,則是17世紀後期的事情了。

不喝咖啡就不算是晚餐結束

1669年駐法國巴黎的土耳其大使受路易十四邀請,在凡爾賽宮舉行了一場精彩而豪奢的咖啡禮儀。而在此之前,這位大使早已做足了功課:他在巴黎租下了一所豪宅,並憑借極具異域風情的裝修和香醇咖啡,吸引了不少法國貴族攜眷光顧,甚至成為了巴黎極具知名度的社交場所。此時此刻,咖啡文化的香醇芬芳、優雅精致再一次令法國貴族們瞠目結舌,很快,一場由上而下的咖啡熱潮逐漸在法國擴散開來。

十幾年後的1686年,一個意大利商人在法國巴黎創建了一家裝潢奢華的飲品售賣店(前身是土耳其人開設的高級澡堂子),販賣包括酒水、咖啡、檸檬水等在內的各式飲品。隨著經營的日漸起色,咖啡的銷量日漸占到主導地位,於是更名為普羅科普咖啡館。伏爾泰、盧梭、拿破侖等都曾是它的常客,為其奠定了文藝沙龍格調。因為普羅科普咖啡館的大獲成功帶動了一大批跟風者,帶有文藝範兒的咖啡館相繼出現,因此將其視作法國巴黎咖啡館文化興起的一個標誌。

1699年還有一個插曲,荷蘭通過東印度公司將咖啡豆輸出至印尼栽種。這件事情的偉大意義在當時來看並不突出。1723年發生的另一件事顯然更重要,一個叫德克律的法國軍官曆經千辛萬苦,將咖啡樹苗從法國南特帶上了開往加勒比海區域的馬提尼克島的船上,並於1726年開花結果。經過50年苦心經營,到1777年,當時全歐洲約65000噸咖啡年消費量的一半來自於拉丁美洲的法屬殖民地——法國在咖啡世界的王者地位一時無人能及。而與此同時,法國國內的咖啡消費也達到相當高的水準,一位同時期的英國作家描述說:“咖啡在法國非常流行,尤其是上流社會,不喝完餐後咖啡就不能算是晚餐結束。”

民主之飲

18世紀中葉以後,巴黎咖啡館數量快速增多,使得啟蒙文人所建構的新思想得以植根市民中。在一杯杯讓人清醒的咖啡助興下,革命的熱血逐漸沸騰,巴黎咖啡館被人們譽為:“上流社會代表的是特權,咖啡館則代表著平等”。事實上,巴黎所有咖啡館在法國大革命前夕都相當活躍,水泄不通是一種常態。當我第一次從文獻上讀到“1788年法國巴黎擁有的咖啡館超過1800家”時,吃驚之情難以形容。

1789年,德穆蘭在佛伊咖啡館前的號召是法國大革命的裏程碑。7月14日,20萬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監獄,法國的君主專製政體被推翻。8月份製憲會議頒布了大名鼎鼎的《人權宣言》,強調“人們生來而且始終是平等的”。這一偉大理念的提出與巴黎咖啡館近一個世紀來的“民主之飲”——咖啡密不可分。曾經有機構出巨資希望與我合作,創建一家高檔會員製咖啡館,入會門檻定為人民幣100萬。該項目最終被我婉言謝絕了,除了一些別的原因,如此違背“平等、民主”精神的咖啡館究竟該怎樣運營,我實在是難以想象。

受到法國大革命熊熊烈焰的感召,法國殖民地聖多明哥的獨立運動也蓬勃興起,這直接導致法國失去了咖啡產銷大國的地位。西印度群島所產的咖啡很快被爪哇咖啡取代,荷蘭聯合海上霸主英國取而代之,成為了全世界大部分咖啡的供應者,法國人的咖啡王國逐漸墜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