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 登陸歐洲的咖啡(1 / 2)

“為什麼必須禁止基督徒喝咖啡?假如你們口中所謂的‘撒旦飲料’是如此好喝,那麼讓異教徒獨享豈不可惜?因此,我們要讓咖啡受洗,使它成為上帝的恩賜,並借此好好愚弄撒旦。”——克萊門八世教皇售賣咖啡的威尼斯商人

16世紀以來,歐洲社會非常熱衷行遊日記和旅行見聞錄,咖啡開始不斷在歐洲人筆下被提及。1582年,一位叫羅沃夫的德國醫生對咖啡做了詳細記述。十年以後,一位意大利醫生兼植物學家繪製了第一幅關於咖啡植物及果實形態的木版畫。今天我們在全世界一些裝修老舊的咖啡館裏還能看到那副木版畫的複製品。咖啡全麵登陸歐洲,已呈“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1600年,在精明的威尼斯商人策劃下,第一批商業性質進口的咖啡以“阿拉伯酒”的名義從也門摩卡出發運抵威尼斯,由一群走街串巷的飲料商人四處兜售。十幾年以後,那些嚐到甜頭的威尼斯商人意識到咖啡貿易大有可為,於是向阿拉伯人取得了咖啡專賣權,開始大量從也門摩卡向威尼斯運輸咖啡豆。此舉卻讓售賣酒水、檸檬水和巧克力的威尼斯本地商人感到了威脅。他們糾集公眾將咖啡形容為“來自異教的魔鬼飲料”,並要求教皇克萊門八世頒布咖啡禁令。哪知開明的教皇克萊門八世卻給這種“撒旦飲品”舉行陽光下的公正審判,其結果是為咖啡神聖正名,為咖啡受洗,將其視作上帝的恩賜,並借機愚弄撒旦。我們在進行咖啡教學時會強調這個小故事,尤其是從中折射出的開明、融通精神令人讚歎。客觀地說,這種思維方式是崇尚茶文化的我們以前所不具備的。如果我們咖啡愛好者不去領悟學習這些精神,一味去埋頭琢磨技術細節,那麼永遠無法進入更高的咖啡境界。

幾乎與威尼斯商人取得咖啡專賣權同時,“海上馬車夫”荷蘭人也在動咖啡的心思。1616年,經過精心安排和周密部署,他們從也門港口亞丹偷了一株咖啡苗和少許咖啡種子,並將這些寶貝帶到阿姆斯特丹,精心移植在阿姆斯特丹皇家植物園裏的溫室中。這次行動對於之後荷蘭人在殖民地展開咖啡種植業意義重大,我國雲南大理賓川最早種植的咖啡樹也與此血緣甚近。

1624年以後,威尼斯商人們的咖啡豆的商業運輸路徑基本固定,這條“咖啡之路”是:也門摩卡港——穿過紅海——抵達埃及蘇伊士(全長約163km的蘇伊士運河直到1869年才開通)——轉由駱駝商隊接手——運抵地中海沿岸亞曆山大港——海路分送阿姆斯特丹、倫敦、馬賽、威尼斯等歐洲港口。

隨著源源不斷的咖啡運抵歐洲,咖啡開始逐漸積聚足以PK蒸餾酒、啤酒的人氣和力量。不久以後開始進行的那場世紀大PK被後世的歐洲史學家們如此渲染:咖啡終將歐洲人從酒精的爛醉中解救出來。

歐洲的第一家咖啡館

1578年出生在英國的威廉·哈維不僅是發現血液循環和心髒功能的世界級醫學家,也是最早飲用並積極宣傳咖啡健康功效的英國人之一。據說他臨死前居然還要求自己的同事們定期聚會,邊喝咖啡邊討論學術話題。

1650年的英國正值“光榮革命”時期,一位黎巴嫩商人在英國牛津大學建立了歐洲第一家咖啡館。這位仁兄不僅因創建了歐洲第一家咖啡館而被載入史冊,不經意間選擇的時間和地點也都那麼耐人尋味:此前五年,牛津還是查理一世的王軍大本營——象征封建暴政的中心。此前一年,有暴君惡名的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斷頭台,議會宣布英國為共和國。而39年後的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光榮革命”成功,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製度,整個世界都為之側目。其實英國不僅擁有歐洲第一家咖啡館,於1652年創建於倫敦的一家咖啡館也堪稱歐洲曆史最悠久的咖啡館之一。但顯然,當時更大範圍內的英國人對咖啡卻是一無所知的,我翻遍1719年出版的英國小說《魯濱遜漂流記》,能看到甜酒等酒精飲品反複出現,卻找不到咖啡的倩影。

直到17世紀中後期,倫敦的咖啡館已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聚會場所,即使是1665年倫敦鼠疫爆發(死亡人數超10萬)與1666年倫敦大火(城市地標聖保羅大教堂也被付之一炬),也未能阻止咖啡館的星火燎原之勢。對於英國人來說,咖啡館是個溝通交流、指點江山、學習進步乃至商貿交易的場所。圓形或橢圓形的咖啡桌四周圍著興奮的人群(有人認為圓桌會議也是在英國咖啡館裏誕生的),激昂的語氣並不能掩蓋彼此之間形式上的平等、隨和、自由。又因通常咖啡館裝修簡潔平民化,消費一杯咖啡坐上一整天不過幾個便士,縱使不點單消費僅聊天也隻需一個便士(可以看做是入場費或台位費),使之獲得了“便士大學”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