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來了,那小小的瓷器裏,盛著摩卡的漿果,帶著阿拉伯的風情,小杯鑲嵌金絲細邊,免得燙傷手指,咖啡伴著丁香、肉桂與番紅花,寵壞了土耳其人。”——英國詩人拜倫被咖啡俘獲的土耳其人
13世紀初興起的蒙古帝國不僅摧毀了輝煌的阿拉伯帝國,也迫使原本居於中西亞的奧斯曼土耳其人遷徙至毗鄰拜占庭帝國而居。這個常年與蒙古人PK的部族軍事上強大無比,文化和宗教信仰上則落後得可怕——當它環顧四周開始炫耀武力、進而征服四方時,思想上、精神上卻已先被伊斯蘭教征服馴化,建立了一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奧斯曼帝國。我們翻閱世界地圖不難發現,土耳其地理位置之特殊令人側目——扼守著亞歐之間的陸路通道,擁有土耳其的歐洲意味著大門緊閉,萬無一失,失去土耳其的歐洲則意味著門戶洞開,春光乍現。被伊斯蘭文明層層裹挾並不斷進化的咖啡文化,擁有難以想象的文化優勢,就好像今天的星巴克坐擁美國文化所具備的優越感那樣。咖啡開始遙望歐羅巴,即將踏上新的征程,進而成為全世界的寵兒,起點就在腳下。
1453年,奧斯曼帝國大軍攻占君士坦丁堡,滅亡了拜占庭帝國,並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意為“伊斯蘭教的城市”。新興的奧斯曼帝國一隻腳踏在亞洲,另一隻腳踏在歐洲,掌握著歐亞間主要陸路、海路貿易路線,歐洲已經門戶洞開了。拜占庭帝國的滅亡意味著歐洲結束了漫長黑暗的中世紀,接踵而至的文藝複興讓歐羅巴大陸涅槃重生,迅速走向文明開化。逐漸黯淡的神學思想被人文主義精神所替代,接納和親近咖啡也有了可能性——探討人性以及人和人之間關係,追求享受和幸福的人生是人文主義的主旨,咖啡與咖啡館那種濃鬱的人文主義氣質便植根於此。如果有人讓我隻能用一個詞來描述咖啡館的精神,我的答案是人文主義。我有位學員的咖啡館,店裏擺滿了弗朗西斯科·彼得拉克、達·芬奇、但丁、拉斐爾、莎士比亞、伊拉斯莫等人的作品,無一不與文藝複興有關,非常有意思。
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另一個意義是,歐洲人了解外部世界必須繞開家門口的“異教徒”土耳其,這樣他們被迫去尋找新的途徑,地理大發現時代與文藝複興時代幾乎是同時登場。後來咖啡被歐洲人帶到全世界各地與此是密不可分的。1480年,一群天主教聖方濟會的修士代表羅馬教廷從羅馬出發去埃塞俄比亞,首次見識到了咖啡,並將其寫進了遊記裏。後來人們根據他們所戴的那種中央高高聳起的帽子,非常形象地命名了一款奶沫高高隆起的咖啡飲品——卡布奇諾。
數十年後的1505年,奧斯曼土耳其大軍南下占領阿拉伯地區,品嚐並愛上了咖啡飲品。沒過幾十年,喝咖啡的習慣便已傳遍了整個奧斯曼帝國領土。蓬勃發展的伊斯蘭教裹挾著咖啡文化,即將吹響進軍歐洲的號角。咖啡國際化傳播的序幕緩緩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