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棟
克服“單麵人”生產和突破“塊壘式”教學,探索寬基礎、大口徑、深層次培養通識通才的途徑,是世界所有高校的重大難題,也是廣東省建設文教大省不可回避的關隘之一。近幾年我們以省重點扶持學科比較文學為依托,進行了集約性融通的嚐試,一係列成果聚焦於“人文學中心建設——比較文化視野的文學通化研究”。2008年底,我們以此為題,獲省“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工程立項,一個融通人文學科的核心實踐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拉開序幕。
何謂人文學?從學科脈絡上講,她是研究文史哲互根的學問;從學術本質上看,她是求索中西學融會的藝術;從學理輻射而論,她是探討教科文貫通的方略。我們將之作為文學化感通變的“核心加速器”,從“比較文化視野”多向度運作,以推動中外語言文學的通化性研究。這是我們創新團隊數十年的精心設計,是我校長期師資建設和學術積累的集成綻放,是我校比較文學在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授權點配套後的新拓展,尤其是我校作為省屬涉外型重點大學對“明德尚行,學貫中西”校訓的認真踐履。
“人文學中心”是廣東省文科基地重點項目建設的一個工作站。本中心麵向海內外招聘學術帶頭人和教研骨幹,大力推動國內外同行間的多向交流。旨在打破近代以來人文領域分科治學人為分界的局限,同時堅守合理的規則,以具有長遠規劃、長期積累和趨向性影響的重大項目實施,帶動人文主幹學科多麵建設。
從省文科基地已經完成的“人文學研究”成果和全校人文力量的整合情況來看,以“人文學中心建設——比較文化視野的文學通化研究”為題,全麵推進省“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的效率日益加強。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人文人為學校、全省和全國高教界踐履這一曆史使命的努力正在穩步付諸實施。
本團隊積極進行中外語言文學的教研改革,力求在人文學探索上有較大的突破,把中心建成教學科研、學術交流和資料信息的綜合平台,努力實現省內領先、國內出色的目標,擴大在國際學術界的知名度。增強實力,協調運作,承擔對本學科發展具有中長期導向作用的重大課題,使中心成為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人文學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和文史哲通化研究的資料中心。
“人文學叢書”是“人文學中心”建設的一個信息窗口,她將本項目的水平標高展現給社會。“人文學叢書”也是“文學通化研究”的一個交流平台,她把本團隊融貫文史哲和勾兌中西學的成敗利鈍呈現出來,與學界同仁共同品鑒。這套叢書包含三個方麵的內容,其一是人文學原理與方法探要,其二是中外文史通義問題求索,其三是中外文學通化現象研究。毋庸諱言,這樣一套叢書的編著,連同上述“人文學中心”建設的重大任務,都屬於既“吃螃蟹”也“嚐蜘蛛”的艱險行為。但是全球化的曆史潮流迫使我們鬥膽進取,麵對國際教科文演變的一道難題,中國的人文學者總得交出自己的答卷。
“人文學叢書”第一輯收入十部著作,其一是陳桐生教授的《七十子後學散文研究》。在中外文學研究中詩文是大板塊。源頭探索亟待突破,上遊研究尤需透解。我在《詩語思通釋》講稿中談過自己的淺見,原語見原詩,散字出散文,散語是酵母,神話是前身。中國散文的源頭在散語,其風氣之先當屬神話。神話是散語,散語是散文的前奏。散文在三代發軔,春秋躍如,戰國輝煌,幾近諸體大備。春秋至戰國間散文如何變化?春秋散文與戰國散文如何銜接?學界較多地描述了顯見文本,但是對內在的深層關聯發掘不夠,因而對二者之間的起承轉合缺乏吃緊處的勾連。陳教授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已有十多部關於先秦兩漢文史思想的學術著作問世。此次推出的《七十子後學散文研究》是其先秦文學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白。“七十子後學散文”的概念是陳教授首揭首倡,從中傳達出的人文學術變遷理論發人深思。在散文學源頭最能看到散文乃至廣義文科演進的關鍵性轉折。《七十子後學散文研究》可謂既觀衢路又照隅隙的力作。
按著作內容的時代順序排列,第二本是孫雪霞副教授的《比較視野中的〈莊子〉神話研究》。作者對神話的界說耐人尋味。她稱“神話是一種成就某些深遠意義的讓信眾們信以為真並產生期許或向往的敘事”。“神話在《莊子》中‘不成體係’,以‘交界線’與‘塊莖’的樣態在場。”“神人之神采、畸人之神奇、異人之神秘,共同構成了《莊子》生氣盎然之神話世界。具體而言,有於喁相隨、六合祥和、以無觀有、物我啟蔽、始源渾然等幾個向度。”作者在世界神話史的大背景中審度《莊子》神話的價值,將之視作原始文化與文明文化並存的最鮮活的例子。同時也以《莊子》神話反觀西方神話,語涉中外,筆走龍蛇,多向比較,新見風發,其眼光、才氣和膽魄都有超乎慣常思維之處,為人文學研究係列增加了一個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