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平教授的《山水詩前史——從〈古詩十九首〉到玄言詩審美經驗的變遷》,李祥偉副教授的《走向“經典”之路——〈古詩十九首〉闡釋史研究》,何光順副教授的《玄響尋蹤——魏晉玄言詩研究》,是一組頗見功力的學術成果。“古詩十九首”如何成為經典?玄言緣何富於詩意?“山水詩前史”給我們提供了什麼樣的審美經驗?三位作者從不同視角探幽覽勝,為這些問題找出了很有深意的答案。這三部專著都涉及兩漢魏晉的思想文化、曆史、邏輯、詩歌、玄思,縱橫交織,五彩錯雜,這些形同萬花筒一般的變化,經三位作者的苦心經營,擘畫出了文史發展的大脈絡,讓讀者享受到情在詞外、狀溢目前的生動詩學解讀。
路成文教授的《詠物文學與時代精神之關係研究——以唐宋牡丹審美文化與文學為個案》是以唐宋牡丹玩賞及相關文學藝術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專著。人愛花,花解語,“物色之動,心亦搖矣”。路教授於詩詞研究有年,文史造詣不菲,熟諳詠物,雅人深致,目往還,心吐納,情有贈,興如答,展現給讀者的是一幅“情感七始,化動八風”的優美畫卷。進而言之,他通過人與牡丹的審美關係,發掘出了中國牡丹文化的花情結,闡明了社會、文史、自然(花卉)之間的美意識,時代風俗從花前月下流衍,人文大旨因姹紫嫣紅增色。
劉小平教授的《有根的文學——文化視野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取樣》是探索中國現當代文學元素的學術專著。徐真華和張弛主編的《20世紀法國小說的“存在”觀照》,是對百年來法國小說的哲理性解讀。“有根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存在”的20世紀法國小說,都讓人領略到世界的開放和文學的交彙,都讓人明了地球村的雞犬之聲相聞,都讓人感悟到人文學的形之上下互動。小說,以及廣義的文化,都進入了盤根錯節的新時代,都遇到了新的文史通義的挑戰。
馬利紅副教授的《法國副文學學派研究》,是人文學叢書的一個亮點。她為本叢書提供了文學及其理論研究的另一種視角。Ⅳa paralittérature被法中兩國學界通解為副文學,馬利紅根據欒棟教授關於辟文辟學辟思的新文學理論,不僅對這個學派作了深入的解析和全新的界定,而且給予了多方麵的闡揚和跨文化的救助。具體而言,哀其局限,救其弊端,解其困惑,助其超越。可以說,作者給進退維穀的副文學學派打開了四通八達的衢路,副文學及其學派從此有了辟文學的前途和可通化的期盼。
張靜博士的《借光詩學——馬利坦詩學研究》是對法國哲學家和神學理論家馬利坦詩學的專題研究。在現代社會各種理論氣勢磅礴而傳統宗教江河日下的大背景下,信仰危機非常尖銳地擺在人類麵前。馬利坦是西方為數不多的大神學家,他在堅守天主教信仰的同時,也在深刻地思索社會的變化和人類的未來。其神化詩學集中體現了這樣的神學宗旨。我國對馬利坦的研究還處於評介階段,擘肌入理的研討尚不多見。張靜博士在這方麵用功甚勤,不論是資料收集,還是學術解析,都做出了相當的成績。她非宗教信徒,讀者可以從其客觀的評述中感受到馬利坦及其研究者的人文深衷。
上述十種論著從不同角度闡發了人文學的一些大方麵。表麵上看,這些著作雲行雨施,各有所專,與建設人文學中心的主旨若即若離,實際上它們都很貼近人文學思想的大主題,每部專著都從治學理路上體現了“文史哲互根”的思想,從學術格局上追求“中西學融通”的大端。細心的讀者可以從每本書的字裏行間看到曆史與人文的磨礪,看到思想和邏輯的扭結,看到學問與學科的切磋。這些都預示著人文學在起根發苗。
這套叢書的主編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欒棟教授,他是廣東省“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人文學中心建設——比較文化視野的文學通化研究”的首席科學家。該叢書的總策劃是暨南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史小軍教授。
人文學叢書的出版剛開了一個頭,人文學中心建設的四個創新團隊在夜以繼日地工作。第二輯(十部書稿)的撰寫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與此同時,我們還在準備另一個係列——“人文學譯叢”的出版工作。此外,人文學術走出去的思路也在醞釀中。對於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人文學者而言,人文學中心建設是一個持之以恒的學術追求,人文學研究未有窮期。
2010年10月19日
於廣州白雲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