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古詩十九首》的經典化問題放入經學時代背景和中國詩學的辨體批評中作動態考察,就是源於這種“譜係化”思維,也源於中國古代詩學發展的曆史真實。
對於文學經典化問題的探討,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切入角度,本書從闡釋史研究的角度探討《古詩十九首》的經典化過程。按照闡釋學的觀點,文學文本的經典化是一種效果曆史事件,更具體來講,是一種價值闡釋與意義闡釋的效果曆史事件。本書選取“經學闡釋”與“文學闡釋”兩方麵,是因為《古詩十九首》作為群體性文本的特殊性,至今其作者也未有定論,其“史學”闡釋隻是作為異調而存在,而社會學闡釋方法僅是現代語境下的產物。為此,我們還可以在更高層麵上對經學闡釋、史學闡釋與文學闡釋予以總結。史學闡釋具有史學思維的特點,也就是知人論世的闡釋方法,文學闡釋從根本上講是審美解讀,是人性之花的綻放,是易學意象思維的表征。用傳統詩學的語言講,是一種開放性的“觀象取義”,或曰“詩無達詁”的解釋性曆險。從《古詩十九首》的闡釋史中可以看出,對詩歌文本的“教化性比興解讀”,即本書所說的“經學的詩法”,與詩學解讀是有區別的,但是兩種不同的解釋也有一定的交叉之處。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也是可以互補互動的理論資源。或許可以說,這兩種思維方法的曆史演變,包含著人類理智的詭譎和詩化的謀略,披露出強大的張力與無限的生機。對這兩種資源的嫁接與融合,是人類詩學誘人的前景。
一部經典闡釋史,同時也是一部詩學沉思史。古人對於詩歌經典的沉潛涵詠,留下大量精彩的詩學論著,《古詩十九首》就是一個典範。從審美闡釋而言,由文本意象的粗放閱讀,到字斟句酌的仔細品味,有了隻言片語的詩話,有了旁敲側擊的比類,有了比較係統的專論,此類林林總總的著述,形成了詩學闡釋的合力,共同推進了《古詩十九首》審美價值的深入開掘。本書在梳理《古詩十九首》審美闡釋史的基礎上,對於中國傳統詩學所用範疇,諸如“風雅”、“詩母”、“清麗”、“清真”、“清韻”、“清婉”、“清厚”、“神韻”、“化境”、“辭達”等審美術語,作了進一步的詩學反思,希望借此加深對中國古代詩歌審美意識發展與審美價值觀嬗變的詩學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