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是中國詩歌史上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國詩學史上閃亮的星鬥。曆代詩論對之好評如潮。與其他詩歌經典沉沉浮浮的境遇相比,其在詩歌史上的崇高地位一直較為穩固。作為一組抒發遊子思婦離情別緒等俗世情懷的詩歌,《古詩十九首》何以能夠獨享尊榮?本書通過對《古詩十九首》經學闡釋史與文學闡釋史的梳理,辨析了其經典化過程中兩種闡釋不同的價值與意義。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與創作年代是個解不開的千古之謎,但是這個千古之謎恰恰又是相關研究繞不開的基本問題。千百年來,曆代學人圍繞這個問題眾說紛紜,但是至今也未能形成定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迷思”耗費了無數學人的精力,也影響了《古詩十九首》研究向縱深方向的拓展。在作者和斷代問題上的膠著狀態,也為我們提出了是否應該換一條研究路徑的啟迪。事實上,《古詩十九首》產生的曆史過程本身就是模糊的。研究者們總是沉浸在創作年代與作者的探尋當中,實際上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古詩十九首》作為詩歌經典價值自在自足特性的研究。

無論如何,本書研究《古詩十九首》,理應對其產生的時代與創作的基本情況有一個認識與交代。前人關於《古詩十九首》“非一人所作,亦非出一時”的觀點可謂高屋建瓴。該觀點的延伸,正好說明應該從長段過程社會文化的透視中捕捉本課題不可或缺的人文信息。從較長時段的曆史烙印上把握其產生的概況和演變的脈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時勢造經典”。這個命題既適用於求索《古詩十九首》走向經典之路的過程研究,也有助於理解《古詩十九首》得以產生的曆史背景。《古詩十九首》畢竟是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產物,身上肯定也帶有那個時代的“胎記”。從五言詩的奮飛和人性詩的上揚,可看到它大約產生於西漢至東漢時代的相關信息。其思想內容和集約性題材程度不等地披露出作者和參改者的社會狀況。拿《古詩十九首》清淡委婉的詩風心態與同時段樂府詩和其他詩歌進行比較,也可以窺測到詩作所由出的生態環境。《古詩十九首》的底本最初可能產生在西漢中期至東漢中期。如果把曆史鏡頭再推進一步,或可鎖定在公元前81年蘇武歸漢後的西漢中晚期到公元140年即東漢順帝年間。它曾作為“新聲”在一些隆重高雅的場合傳唱,最後的定型大概是在東漢末和建安之初。也許《古詩十九首》的大多數文本改編自漢樂府,而後諸如枚乘、傅毅、蔡邕、王粲、曹丕、曹植之類的文人與樂人們對其進行層集式的潤色與加工。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古詩十九首》是兩漢時期優秀的文人才情與樂人技藝的集成綻放,經過南朝梁蕭統及其文學班底的刪選,最終給出了一個綜合的名稱。概而言之,《古詩十九首》經曆了由中下層詩人創作到眾多樂人和上流文豪加工潤色的過程,從人同此心的口傳戶誦,到可歌可歎的管弦涵養,最終呈現為今見文本集口傳詩歌與文人秀句於一體的複合特點。

乘《古詩十九首》之“漢槎”穿越曆史的長河,我們會驚喜地看到,這一組詩歌不僅以其清詞麗句之風采沁人心脾,而且因其超凡脫俗之格調引人入勝,尤其通過離經出道之韻味感人至深。

論述《古詩十九首》作為文學經典的生成,自然首先要陳述“什麼是文學經典”的問題。本書回避直接定義的武斷與切割,有意識地采取了一種迂回的解答,即回避了西方學者津津樂道的“誰的經典”問題,而將焦點集中在“經典何以為經典”方麵。《古詩十九首》作為文學經典現象,不僅作者是隱形的,時代是朦朧的,演唱過程也是消失在時空運動中的,隻有部分模擬者和相關詩論家的隻字片跡在曆史文獻中留下了痕跡,因而以“誰的經典”提問並不十分適合我們的研究對象。本書將《古詩十九首》納入中國經學和文學的雙重交響中辨析,提煉出的是其作為文學經典的“審美、曆史、譜係”三個必備要素,揭示出了其中包蘊的五個特征:獨具魅力的審美品質,熔鑄後世文學的規範力量,抗衡時間的耐久性,在曆史時空和人文交錯中的開放性,以及前後勾連內外交織終成脈絡的譜係統緒。本書關於文學經典的“五個基本特征”與“三個必備要素”的提法,或許還不能涵蓋文學經典的所有麵向,但可以解釋作為文學經典的“基本性”與“必備性”。本書首次將詩歌經典的譜係化作為一種基本特征與必備要素提出,實際上是想較為嚴密地設定經典化問題探討中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