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特殊的遠征(二)(1 / 3)

2006年的春節快要來臨了。騰密公路已進入關鍵性的階段。為了保證工程的質量和進度,指揮部下發了春節不放假的通知,但還是有許多工人返回國內過節,每天來甘拜地指揮部辦公室辦理回國證明的人源源不斷,幾乎把門檻到快踏破了。到1月20為止,已經有1000多名工人回到國內。

盡管如此,一些重要的施工項目仍然沒有停下來。其中,一標的幾座築橋工程已經動工,二標的狄霖崖路段已完成大半,三標的20米橋的橋胎已經搭建完畢。此外,六標的30米橋承台已於22日全部完成澆築,而在29日這天,六標的40米橋也成功合龍了。

滴霖崖是當年修築史迪威公路時美國工程師滴霖以身殉職的地方,“滴霖崖”三個蒼勁的大字,還是民國元老李根源題寫的。關於這出珍貴的曆史遺存,起初在設計線路時,還差點兒被炸掉。縣委書記王彩春和縣長張尉建聞訊後,專門指示有關的工程設計人員,無論如何要將這塊碑石保留下來。“這可是史迪威公路留給後人的活生生的見證嗬,即使繞幾千米,多花上百萬元的資金,也不能炸掉它!”張惟建對筆者談起這件事時,還感慨地說。

後來,滴霖崖終於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了。張惟建表示,將來我們要在這裏開辟一個景點,讓每一個遊客都能瞻仰到這處曆史遺跡,感受到騰密路同史迪威公路的血緣般的聯係……

40米橋是騰密公路上跨徑最長的一座懸鏈式石拱橋。它橫跨南利卡河,兩岸山勢險峻、叢林茂密,南利卡河河水在這裏顯得十分清澈,也特別湍急。在漫長的歲月裏,除了嘩嘩的流水聲,這裏是一片人跡罕至的深山峽穀。但不久前,隨著築橋工人的進駐,這裏的幽靜被打破了。

承包這座橋的是來自騰衝縣馬站鄉的父子二人。兒子叫胡安起,今年52歲,是騰衝縣乃至整個滇西有名的土木工匠;父親叫胡定華,今年73歲,更是騰衝有名的土木工程師了。17歲那年,胡定華就跟著同樣是造橋工匠的父親參加史迪威公路的建設,親身經曆了那條舉世聞名的抗戰國際大通道的修建過程。時隔半個多世紀後,老人回憶起這段經曆時,還感慨不已。他回憶說,那時候,他們七、八個人從當時還被日本人占領著的騰衝出發,一路跋山涉水,進入緬北地區,參加到了史迪威公路的修築行列。“那真是苦啊!既要忍受瘴氣的威脅,又要躲避日本飛機的轟炸,真是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呢!”

此後的幾十年裏,胡定華老人始終忘不掉自己參加修築史迪威公路的經曆,並且一直引以為驕傲。所以,這次聽說要在原史迪威公路的基礎上,修建騰密公路,重新打通中緬印國際大通道,兒子胡安起還在40米橋投標中成功地中標了,他感到格外興奮,好像獲得了第二次青春一般,不顧已逾古稀之年,主動提出跟兒子一起上了工地。

12月29日,40米橋將開始下水搭建拱架木。為了保證搭建工程的順利實施,好幾天以前,胡定華老人就帶領兒子胡安起、孫子胡廣俊多次來到現場觀測橋址的地形和水位。由於前段時間下大雨,此時的橋址水位還很深,最深的地方大約有3米多深。為了減輕施工的難度,經驗豐富的胡定華老人讓兒子從項目部請來一台挖掘機,運來近100多個立方的石料,在橋址的上方填起一個平台,並反複碾壓夯實,為搭建拱架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月29日一大早,胡定華老人就來到了施工現場,親自指揮近百名工人下水搭建橋胎木。由於平台上的水位較深,工人們用了各種辦法,還是不能把木料按壓下去,每次努力都是按壓下去這頭,那頭又浮了起來。施工一時變得頗為棘手。

胡定華老人見此情景,不顧冬天的寒意,毅然脫去身上的衣服,像年輕人那樣,動作敏捷地跳進了一米多深的河水裏,重新安排工人們采取各個擊破的辦法進行施工。

說來也奇怪,經過胡定華老人一番調遣,那些原本桀驁不馴的木頭竟忽然變得馴順聽話起來。

從那天開始,100多名工人在胡定華老人的指揮下,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終於將40米橋的橋胎木搭建成功了。

1月26日,是農曆臘月28 。這一天,40米橋進入了翻拱這道重要工序。上午8時左右胡定華老人親自爬到橋胎最高處,像一位統帥千軍萬馬的將軍,沉著鎮定地指揮大家施工。在他的安排下,工人們被他分成兩個作業小組,分別從橋兩頭支砌拱石。由於拱圈的起點和橋胎結合處比較陡,工人們抬著二百多公斤的石頭舉步維艱,不得不吃力地弓著身子,行走十分艱難。但在胡定華老人的指揮下,整個施工過程始終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翻拱順利完成那天,正是大年三十除夕。在國內,正是家家團圓吃年飯的時候。胡定華老人卻沉浸在40米大橋成功實現翻拱的喜悅之中。他讓兒子胡安起將他自己做的兩幅春聯貼到了大橋上:

“劈山填壑,高質量公路連接中緬,同辭舊歲;精雕細鑿,大跨度拱橋飛跨騰密,共迎新春。”

“安全第一,建好公孫橋;質量至上。修通騰密路。”

隨著一陣喜慶的鞭炮聲在寂靜的山穀中響起,胡定華老人祖孫三代和幾十名工人一起,在這個遠離家鄉的緬北深山峽穀裏度過了一個特殊的春節。

大年初一,40米橋成功翻拱的消息傳遍了騰密公路各個標段和所有工地。傳到了國內每一個關心騰密公路建設的人們那裏。

騰衝縣委書記王彩春和縣長張惟建獲悉這一消息後,打電話給指揮部,向全體堅守在騰密公路建設工地上的建設者,特別是胡定華老人表示最親切的慰問和祝賀,祝他們再接再厲,早日修通騰密公路全線,在這場特殊的遠征中,為騰衝人民和祖國獻上一份更厚重的禮物!

2006年4月6日下午5點鍾左右,騰密公路二標的工棚裏燃起一縷縷淡藍色的炊煙。胡家文的媳婦段習解正在忙著為快要收工的工人們做晚飯。這個跟著丈夫長期堅持在騰密路工地上的普通農婦做夢也不會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很快就要在她麵前發生了。

這時,一個叫老榮的克欽族村民和人民軍三營的士兵宗等從甘拜地過來,路過工棚,見裏麵炊煙嫋嫋,飄散出一縷縷誘人的香味兒,便不由自主地向工棚裏走來。

“你做的飯有不有我們的份?”老榮一進工棚,就厚著臉皮向正在忙碌的胡家文媳婦段習解說。

老榮以前不止一次地來工棚蹭飯吃,幾乎把這兒當成了自己的臨時食堂,段習解和工人們早就很厭煩他了。此刻,見老榮嬉皮笑臉的樣子,她沒好氣地說:“我又不是你的家裏人,憑什麼會給你們留一份?”

老榮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往外工棚外麵走去,經過一輛獨輪車時,他順手牽羊地推起就走。段習解一見,趕緊追上來,氣憤地說:“這是我們的車子,你要推到哪兒去?”

兩個人爭吵起來,老榮揮手要打段習解,但這時收工的民工們陸陸續續續地回來了,他們隻好拂袖而去。

大約過了半個多小時,工人們正聚在一起準備吃飯,一邊聽段習解說著剛才老榮那兩個人又來這兒想揩油的事兒。就在這當兒,老榮和那個叫宗等的緬兵忽然不知從哪兒又冒了出來。老榮走進工棚,就跟胡學文胡攪蠻纏,非說胡的媳婦剛才罵過他們。